核心观点
美国这一轮通胀飙升虽然是暂时的,但是我们判断至少可能还有一年。从通胀预期的数据来看,我们觉得也不用太担心通胀失控的问题。
让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个事儿不是那么容易,也许需要一些外力。美国的通胀上涨长期来讲比较难,但是资产价格上涨长期来讲不可避免。
现在股票很贵,市净率已经4.5倍了,快赶上科网泡沫00年那时候的水平了。如果利率上的过快,估值可能大家要重新想一下。
长期来讲美元是要贬值的,但这个贬值不见得是指数的贬值,更主要是针对它的实际购买力,尤其是针对资产价格,它肯定是要大幅度贬值的。投资者可能更明智的选择是拿资产。
现在Tapering之前每个月是1200亿美元的购债,半年下来就7000多亿,明年上半年哪怕开始Tapering,逐渐减量,到Tapering结束时我估计在目前这个水平上还要增加1万多亿,所以整体来讲,流动性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只要联储不采取意料不到的大幅度转向的政策,资产价格上涨盛宴估计还是没有结束,可能还有最后的一杯羹、一杯酒,原因就是只要通胀不失控,美联储还有财政部很难走出量宽和刺激的怪圈。
今天我的题目叫通胀卷土重来:概率与后果。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回答美国的通胀是不是暂时的,这实际上是联储的官方口径,市场相信不相信,或者说应不应该相信?第二个,目前及未来的通胀路径对金融市场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
美国的高通胀至少还有一年
我们先看看美国的消费物价CPI,在5月份的时候已经达到了5%的水平,基本上是08年以来最高的了。在美国的历史上,从2000年以来很少有月度数据会达到这个水平。
CPI里面的能源分项,它的走势和CPI非常的相似,或者说相关性非常高,它最新的年同比增长率已经接近30%了。似乎很容易得出结论,美国通胀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能源价格的影响。
但是目前这一轮的通胀好像也不只是能源,我们看看核心的通胀,也就是把通胀里面能源和食品的部分拿掉,一看也是很吓人,核心通胀在5月份的时候达到了3.8%,过去20多年确实没有见过这么高的通胀,从来没有见过超过3%的,过去10多年没有超过2.5%的,所以3.8绝对是超出了预期的。
一个简单结论就是,通胀似乎不是完全受到波动性比较高的食品或者能源影响,还是有一些相对比较长期的因素在驱动,当然这里面也有基数的原因,因为去年疫情的原因基数确实是低的。
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做过一个计量的模型,可以提前预测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现在发生的很多事,可能要在半年、一年以后才逐渐渗透到核心通胀里面去。
我们的预测不是很精准,但是趋势性的指引还是比较好的。3.8是我们绝对没有预测到的,但是半年多以前我们就已经看到通胀要往上窜了。我们的模型预测,至少到明年5月份通胀还是往上去的,大概到2.9。去年发生的情况确实非常特殊,我们这个模型也没办法把这种异常的情况预测进来。我觉得3.8可能也有点异常,未来可能会回落,但是回落估计也就在3左右。这个模型告诉我们,至少在今后一年通胀都会居高不下,而且让我们不放心的是,至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拐点。
我们的基本判断跟联储还有财政部的一些官员说的差不多,这次通胀虽然是暂时的,但是可能还有半年、一年。我们判断至少可能还有一年。
图片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2
不用太担心通胀失控
接下来看一看有关通胀预期的一些指标。首先看一下消费者通胀预期。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消费者对于未来5-10年的通胀预期,从去年疫情开始以后,基本上是一个开始往上走的过程。虽然目前也还不算太高,还在3以下,但是有一个明显反弹的趋势。绝对水平来讲,通胀的预期虽然反弹了,但是并没有失控。我们目前来讲还不是特别担心消费者的通胀预期出问题。
我们从债券市场来看专业投资者对通胀有什么样的预期。一个是TIPS(通货膨胀保值债券),一个是联储算出来的未来5年的通胀预期,这两个指标也是一个V型走势,反弹非常强,基本上也是过去多年的高点,但跟前面的消费者预期一样,它也就2点几,也没有过3,整体来讲也不是失控的状态。
从债券市场现在隐含的对未来的通胀预期看,基本上认为通胀还是暂时的。对今后一年的通胀预期大概在3.2%左右,对两年的通胀预期只有2.7、2.8左右了,3年只有2.6,4年、5年、7年就已经差不多回到2.5%去了,长期也就是2.2、2.3的水平。
和2011年、2013年债券市场的通胀预期相比,虽然确实水平上比当时高了很多,但是也是一个逐渐收敛的过程,而且最高预期也就只有3.2、3.3%。总体来讲,从通胀预期的数据,我们觉得也不用太担心通胀失控的问题,这是第二个我们要说的。
3
中长期来看美国通胀不是问题
第三个要说的,美国的通胀从中长期来讲,它的影响因素在哪里?
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美国的通胀基本上是偏低的。联储盯的通胀不是CPI也不是核心CPI,是核心PCE Price deflator(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去年9月份它把货币政策框架做了一个修改,明确的说2%这个目标是它的中长期的中值的概念。
过去25年左右,绝大部分时间核心PCE deflator是低于2%的,是低于它现在的中长期目标的。最近这两月涨的狠了一点,5月份是3.4%,确实是一个异常值。
为什么过去20多年通胀一直这么低,接下来经济里面有哪些因素跟过去一样,哪些不一样?我个人的一个基本观点,美国的通胀一直比较低,有一个结构性原因,主要在于它的工资上涨乏力,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美国是个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经济的70%是服务业,服务业最主要的成本是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如果上不去,通胀也上不了太多,这是我的一个基本逻辑。
如果看美国政府公布的雇佣成本指数,这个指数从80年代高通胀的时候百分之七八的增长不停的往下降,过去10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2%左右,不到3%的水平。现在通胀虽然高起来了,但最新的数据也只有2.6%。
为什么美国的工资上涨一步一个台阶往下走?源头当然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劳动力成本涨得快了,企业家受不了了,用技术来替代技术。全球化更简单,加薪后美国企业没有竞争力,干脆关了到四小龙,到中国,现在到越南到东南亚,然后到印度去,总之涨工资比较难。
这就导致劳动力成本增速放缓,劳动成本不上去,通胀也上不去,所以美国低通胀这是第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的收入占比下降,资本的收入占比上升,会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不只是劳动者跟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劳动者之间差距也越来越大,因为技术进步,保留下的劳动力收入可能增加很多。
贫富差距扩大会导致利率下降。因为低收入的群体整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高的,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富人本来边际消费影响就低,更多的钱是用于储蓄投资。越来越多的钱不用于消费了,用于投资和储蓄了,所以整体上资本市场就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荒的问题,这是导致利率下降的一个原因。
利率下降会导致资本替代劳动力。钱成本很低的话,当然愿意去借钱买土地、买资本、买设备、买技术,去替代那些比较有刚性的劳动力,所以利率下降加剧了资本替代劳动力,贫富差距又进一步扩大。资产价格上涨,资产价格泡沫同样加剧了贫富差距。全世界都在不停的这么转,要打破它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让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这个事儿不是那么容易,也许需要一些外力。美国的通胀上涨长期来讲比较难,但是资产价格上涨长期来讲不可避免,因为这个圈不停的在那转,是不可避免的,除非有外力干预。
要打破这样一个怪圈,得想办法让劳动力市场过热,而且过热一会儿还不行,还得长期过热,这样就有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高通胀。有没有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过热?今天失业率还有5.5%,美国的劳动力市场过热的话,怎么也得靠近4%的失业率。我觉得今年年底到4%的可能性不大。
这一轮有可能出现工资比较大的涨幅,但是不见得可持续,因为劳动参与率下降的问题。现在劳动参与率大概不到62%。过去20年美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下降,大概下降了6个点。我们现在失业率是5.5%,还有6%的劳动力退出了劳动力市场,这里面有长期的结构性因素,有偏好的原因,也有劳动力市场自身的原因,一旦劳动力市场好起来,这些人可能还会回来。
但是要让劳动力市场长期过热,我觉得至少在今后的两三年不是很容易,所以这是我一个粗略的判断。从中长期的结构性原因看,我觉得美国通胀应该不是大问题。
4
短期美国通胀飙升的原因
短期来讲为什么通胀还上来了?我分析一下短期我们看到的一些因素。
一个是救济的问题,确实政府的救济给的太慷慨,两任总统都很慷慨。另外一个就是供应链的问题,因为疫情把全球的供应链打乱了,很多商品短缺。还有海运的运价上升的非常厉害,从美国的进口物价来看,确实是上的比较厉害。现在看去掉原油之外的进口价格达到了6.3%,仅次于08年的高点,这个也是暂时性的,随着疫情消退,全球供应链逐渐恢复正常,我估计到明年应该好转了。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去年社交隔离以后,大家都要买车,一手车遇到了芯片短缺,二手车就非常抢手。二手车拍卖价格指数年同比涨了55%,也是历史上很少见的。
随着疫情减缓,需求端可能也会快速上升,这两个此消彼长。整体来讲,可能短期还要忍受高通胀,但是再过几个月,到明年可能情况会好转,这是我大致的一个判断。
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目前跟历史比有几个不同的地方,虽然前面有过三轮量宽,但是规模上、幅度上跟这一轮是没法比的。前面三轮量宽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把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大概3万多亿,这一轮不到两年就已经增加了4万多亿了。
实际上这一轮的量宽并不是疫情后才开始的,19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到60年最低的情况下就已经开始放水了。美联储可能用量宽这一招用惯了。出了疫情一把就加了4万多亿美元,现在是8万多亿美元,而且目前还是每个月1200亿购债的规模在进行。
我自己的判断,到这轮量宽结束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应该接近10万亿美元,到明年下半年我估计结束了。从不到4万亿美元到10万亿美元,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面,还是给经济给通胀造成跟以前不太一样的表现。
美联储释放的流动性,其实是存留在金融体系或者银行体系。银行体系或者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增加,并不意味着实体经济的流动性增加。看实体经济的货币增加要看M3,08年那一轮量宽开始的时候,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涨得很猛,一把涨了100%,另外一方面M3在那个时候是不涨反跌的。原因就是,那个时候因为次贷危机、金融海啸,美国的家庭部门、企业部门、金融部门都在降杠杆,为了防止出现资产负债表危机,美联储才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即便如此,M3仍然在2010年初的时候出现了负增长,说换句话说,那一轮联储的量宽并没有带来实体经济里面流动性的扩张,是相当久以后才达到了这个目的。
这一轮不一样,这一轮是通过财政刺激直接给老百姓,这一轮的M3增长一把就百分之二十几了。这个增长在过去50多年里面是没看到过的。这对于通胀会不会产生以前我们看到没有看到过的现象,我觉得值得关注。
长期来讲,过去60多年美国的M3涨了77倍,但是CPI涨了8倍。换句话说,M3涨了,物价肯定要涨,但远远没涨这么多。再看M3和名义GDP的比较,71年美元跟黄金脱钩以后,M3涨了31倍差不多,名义GDP涨了大概17倍多,M3的增长也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增长。
多出来的钱去哪儿了,有一部分肯定跑海外去了。但我自己拍脑袋的一个判断是,很多钱可能还是跑到了资产市场。所以我还是强调通胀要把它分成CPI、PPI还有资产价格这几大块,资产价格上涨可能更是货币供应量增加更大的一个受益者。
去年量宽以来,各类资产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股票、债券、商品、货币、信用债、比特币等等这些,下降的就两样东西,一个是美国国债,一个是美元指数,其它的都是上涨,很多都是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上涨。
资产价格上涨也不足为奇,因为钱突然增加了这么多,所有的资产价格可能都要重新定价。美国三种不同的房价过去一年多都涨得很厉害,最新的数据基本上都是历史涨幅的高点,百分之二十几的增长是过去这20多年都没见过的,实际上也增大了核心通胀的压力,因为核心通胀里面有40%是跟居住有关的。
还有一个大家要关注的,跟以前可能也不一样的就是气候变化碳中合的问题。去年全世界100多个国家都提出了它们的目标,在短期甚至中期可能都是成本上升的一个因素,长期可能通过技术进步会下来,但中短期可能对于通胀还是有压力的。
除了碳中合本身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气候变化。全球的气候在加速变化,极端的气候有可能造成农产品的减产,导致价格上升,或者导致一些供应链的断裂,对整个通胀也是不利的。
以上大概是短期、中期、长期关于控制通胀和推动通胀的因素。
5
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接下来讲讲对金融市场的影响。先讲股票,现在股票很贵,市净率已经4.5倍了,快赶上科网泡沫00年那时候的水平了。我倒不是说要判断它要跌,而是说它确实现在比较贵,对利率比较敏感,如果利率上的过快,估值可能大家要重新想一下。
信用市场的信用利差已经到了历史的最低了,10年期高收益的企业债和美国10年期国债的利差只有2.35,这个说明信用市场也是非常的贵,如果利率上升的话,对它们冲击也比较大。
美元指数在去年无限量宽之后,确实是在贬值的一个状态。我的基本判断是,长期来讲美元是要贬值的,但这个贬值不见得是指数的贬值,因为这个指数是美元相对于其它的货币的,美国情况不好,其它的国家情况也不见得好。说到底美元指数怎么走,我觉得是说不清楚的。
但是美元贬值更主要是针对它的实际购买力,尤其是针对资产价格,它肯定是要大幅度贬值的。后期如果美联储控制不住量宽的速度,购买力的贬值肯定是跑不了的,可能不是最近这一两年发生的事。
核心就是通胀到底会不会影响利率,或者说金融市场比较关注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如果这个利率上升的话,前面这些高估值的都将面临很大的风险。通常把利率推上去的话,资产价格可能要面临比较大的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这么关心通胀,如果通胀真的是暂时的话,我估计大家游戏可以接着玩。
美联储现在也比较难,一方面通胀在往上,它的口径也是通胀是暂时的。确实它想动也动不了,它一动,资产市场肯定要波动,金融稳定可能要遇到问题。它最好的策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从多方面考虑,它应该不会急于改变它的货币政策。
虽然通胀在未来半年也好,一年也好,还是会在3%甚至更高,但是至少到明年上半年,通胀是暂时的这个判断都不会被证实或者证伪,除非真的失控了,我觉得这个概率是很低的。
联储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就业,我自己的判断是年底之前失业率都在4%以上,劳动力市场肯定不会过热,短期有难度,现在Delta病毒在全世界扩散,又给经济复苏增加了不确定性。
明年的财政刺激力度也会明显的减弱,到明年对货币政策的依赖可能更高,所以美联储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别动,到时候再说可能会比较好。
另外,金融稳定虽然不是它明确的一个目标,但实际上它们非常关注这个问题。现在资产价格很贵,各类交易都很拥挤,如果它给市场惊喜的话,资产价格波动起来肯定是小不了的。这种情况下,联储最好按照市场的预期来做,安抚市场,然后放风,放完风讨论,然后再Tapering,再加息再缩表,按照这么一个路径来做。总之就是最好按市场的预期来做。
另外一个考虑就是明年2月联储主席就任期届满了,鲍威尔想不想连任?鲍威尔好像本科是学政治的,所以我觉得他对这方面还比较擅长。多方面考虑,我觉得联储应该还是按兵不动的策略。
6
总结
总结一下,我觉得经济复苏肯定还在进行中,但增长率会逐步回落。到今年四季度左右,就应该回到疫情前2.5-3%这么一个水平。通胀的话,至少到明年5月都会相对比较高,而且有可能还会延长到明年下半年。接下来这两三个月,有可能我们看到的CPI数据会更高,要做好思想准备。
当前市场的普遍预期是8月份后去讨论或者说宣布Tapering的计划。我觉得既然市场这么预测联储就这么干,这是最少的surprise。对Tapering开始的时间基本上预测都是明年年初,历时6-12个月,折中一下,我觉得就9个月,这样的话对市场的影响最小。
这意味着至少到明年年终之前,流动性整体是增加的,现在Tapering之前每个月是1200亿美元的购债,半年下来就7000多亿,明年上半年哪怕开始Tapering,逐渐减量,到Tapering结束时我估计在目前这个水平上还要增加1万多亿,所以整体来讲,流动性的状况并没有改变。Tapering可能明年年初开始,所以加息最早也要到明年下半年Tapering结束以后才开始。说实话下半年可能性不大,最大可能是2023年开始,也有可能开始不了。
我有点悲观,财政这块如果说后面跟不上的话,美国经济到底还有多大的动力,我觉得还是值得关注,除非这一轮的科技进步能带来商业模式各方面大的变化。缩表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不要指望缩表。
整体对市场的影响有几点,第一个虽然我们来回讲通胀回升是暂时的,但接下来一年左右这个数据会不断的刺痛大家,尤其接下来一两个月这个数还会更高,对于市场波动还是要做好准备,尤其是现在各类资产的估值都很高,交易也很拥挤,出现波动的时候有可能幅度也不见得小,但是至少到明年年中 Tapering结束之前,整体的流动性实还是在增加的,市场环境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变化。
10年期国债收益率牵一发动全身,从目前的流动性状况来看,可能还是要先往下走,然后再往上走,再反弹。这个反弹我估计也就是到2%,会碰一下2%,我觉得也不会太高了,后面可能又要往下跑了。
从市场来讲的话,只要联储不采取突然让大家意料不到的大幅度转向的政策,资产价格上涨盛宴估计还是没有结束,可能还有最后的一杯羹、一杯酒,原因就是只要通胀不失控,美联储还有财政部很难走出量宽和刺激的怪圈,一有问题就量宽,一有问题就救助,在这种背景下,美元超发可能是很难避免的,而且这个周期会越来越短,幅度会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美元贬值是长期趋势,美元贬值针对的是更广泛资产类别的贬值。投资者包括消费者、家庭机构,可能更明智的选择是拿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