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关键词 [模拟] 的搜索结果:

4月17

  • 以色列国防军在以北部举行多场军演

    08:10 作者:博易快讯

     
      以色列国防军当地时间16日发表声明称,以军在以色列北部举行了多场军事演习,模拟数字化战争情境下的兵力部署、军事技术应用等。

      在其中一场演习中,以军的一个师演练了同时在黎巴嫩和叙利亚战场作战的相关科目。以军的预备役士兵也参与演习,内容包括如何协同作战以及在城市复杂环境下作战。

      以军表示,这一系列演习旨在增强以军在北部战场的战备状态。(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4月11

  • 哪些力量推动黄金价格节节攀升

    06:00 作者:博易快讯

      逼近2400美元/盎司关口

      包括3月非农就业数据在内,美国近期发布的诸多数据均显示美国经济“良好”,利多美指利空金价,且令美联储降息时点进一步后撤,但国际金价继续连创历史新高,节节攀升。4月9日,COMEX黄金期货已突破2380美元/盎司,最终以上涨0.89%收盘,报收2372.0美元/盎司。COMEX白银站稳28美元/盎司,收涨1.70%,继续在加速上涨。总体来看,COMEX黄金期货自3月25日至今已累计上涨9.81%;COMEX白银期货自3月27日至今更是上攻了14.85%。

      利率峰值下的美国实体经济数据出现“逆转”

      用美联储自己的话来说,目前的利率水平对经济是有“限制性的”,但从去年下半年降息预期越来越浓厚之后,代表实体经济的数据越来越好看了。4月1日公布的美国3月ISM制造业指数为50.3,预期为48.3,本次数据超出了所有经济学家的预期,2月前值为47.8;虽然3月的制造业PMI仅略高于50大关,但它意味着结束了连续16个月的制造业收缩。由于工厂将更高的成本转嫁给客户,生产商收取的平均售价在3月以11个月以来最快的速度上涨,而通货膨胀率远高于新冠疫情前的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品价格大幅上涨,速度是16个月以来最高的,这凸显了将通胀率降至美联储2%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坎坷。3月ISM制造业PMI数据公布后,市场对美联储6月降息的预期为可能性不足50%。

      4月5日公布的美国3月非农超预期激增30.3万人,创下去年5月以来的最大增幅,预期为21.4万人;美国3月失业率为3.8%,符合预期,失业率已连续26个月保持在4%以下,创下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最长纪录。新增的就业人数主要由兼职拉动,全职工作总量减少了6000个,而兼职工作总量却猛增了69.1万个;劳动力参与率意外上升至62.7%,较2月上升0.2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明显上升与美国大批劳动力在疫情后提前退休的数据不符,似乎可以得出推测性结论:劳动参与率上升与大批非法移民重返劳动力市场有关,而且他们的工作是大量兼职劳动,不是正式雇员的全职工作。

      3月底费城联邦储备银行发布的最新报告认为,美国劳工统计局(BLS)公布的就业数据存在严重失真,实际新增岗位被大幅高估。2022年3—6月非农就业数据被高估了110万个,2023年被高估了80万个,而2024年这一数字可能会进一步增加。此外,美国劳动力市场结构的质量下滑,新增就业主要由外籍工人和兼职岗位驱动,而全职岗位和本地工人的增长却陷入停滞。美国国内有分析认为,美国劳工统计局可能自2022年夏季开始篡改就业数据。

      美国政府的负债正在走向最大的“庞氏骗局”

      彭博社4月2日报道称,作为华盛顿的官方预算监督机构,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在其最新预测中警告称,到2034年,美国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就是政府负债率将从2023年的97%升至116%,而且实际前景可能更糟。CBO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预测基于有关从税收到防务开支和利率等的乐观假设。按市场目前对利率的看法,2034年的债务与GDP之比将升至123%。假设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减税政策基本保持不变,债务负担会更大。

      彭博社进行了100万次模拟,以评估美国债务前景的脆弱性。模拟结果显示,在88%的模拟中,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都处于“不可持续的道路上”,即未来10年内会持续处于上涨之中。在最糟糕的5%的结果中,到2034年,美国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超过139%。截至2月19日,美国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已高达34.3万亿美元,但实际上美国的债务大山远不止这些。这些官方债务数字甚至不包括最大的联邦福利计划、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医疗补助以及其他几个占联邦支出约三分之二的项目固有的巨额无准备金负债。2月,美国米塞斯研究所进一步警告称,在目前活着的美国人的有生之年,没有可行的方法来偿还当前的联邦债务。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认为,2024财年的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在1.6万亿美元左右,到2034年将至少达到2.6万亿美元。未来10年时间,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总额预计会高达20万亿美元。若再算上在此期间“已到期的债务,需要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美债的增速将是之前的很多倍、很多倍。

      仍以CBO的报告为例,美国2023财年的财政收入为44390亿美元,预计2024财年扩大至49350亿美元;在2024财年的财政支出预算中,美国知名财经网站ZeroHedge预计,美国政府债务利息支出高达9121亿美元,其中各州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约为466亿美元,其他地方政府债务利息支出约为768亿美元。也就是说还有大约7888亿美元的债务利息,是由美国政府来承担的,这一部分占据美国政府财政收入的16%。如果这些在过去低利率甚至是近零利率时期发行的美债及美债利息,要用现在5%左右的新债券来置换,那么要不了多久美国政府可能需要将其25%、30%甚至是更高比例的财政收入用来还债。这个雷,实际上要比彭博社描述的更加危险。

      美国总统大选的硝烟给金市增添不确定性

      经过2月和3月热闹的党内初选,拜登和特朗普已经成为各自的党内总统候选人。这一次拜登面临着艰难的连任之路。事实上,他连任的概率不超过50%。根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的民调平均值,截至3月19日拜登以45%的支持率稍微领先特朗普(44%)。至少有三项在3月进行的民调显示,拜登将在今年11月的总统选举中击败特朗普。根据3月最后一周的主流民调,纽约时报、锡耶纳学院、哥伦比亚广播公司、YouGov、福克斯新闻频道和华尔街日报的调查都显示,特朗普的支持率比拜登高2%到4%。虽然这些民调都在误差范围内,但是拜登落后已是普遍事实。特朗普在7个摇摆州仍以47%比43%的优势领先。

      近期《纽约时报》的民调显示,72%的潜在选民认为拜登的年龄太大,不适合担任有效的总统;相比之下,53%的人认为特朗普犯下了严重的联邦罪行。整体看,冷战结束以来,再也没有哪届美国总统选举像今年的选举一样充满对抗性、激烈的火药味和政策不确定性,这些都大幅推升了市场避险情绪,并助涨金价。

      经济层面之外影响黄金市场的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是高度紧张的地缘形势。4月1日,以色列的导弹袭击了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造成多名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在内的人员死亡。在巴以加沙冲突持续近半年仍然难以停息,以及红海紧张局势外溢的背景下,以色列的袭击行为将使巴以冲突朝着螺旋式上升的恶性循环方向发展,使中东地区局势雪上加霜。俄乌冲突更是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事态正朝着整个北约和俄罗斯对抗的方向发展,莫斯科音乐厅恐袭事件似乎是极其危险的战场冲突的外溢,这令整个俄乌冲突的走向更加让市场不安。另外,中国央行3月末黄金储备7274万盎司,2月末为7258万盎司,这是中国央行连续第17个月增持黄金储备。

      综上所述,尽管有很多事情并不明朗,但金价在“无前高、无上限”的上升途中一路“狂奔”,肯定不是单纯的抢跑降息及降息预期推动。美债窟窿濒临坍塌的拐点,而金价节节上升恰如一面镜子,照出美元十分不美好的未来。(期货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4月10

  • 扎波罗热核电站频繁遭袭 俄乌说法不一

    08:10 作者:博易快讯

     
      9日,扎波罗热核电站方面表示,一架乌克兰无人机袭击了该电站的建筑。乌克兰方面目前暂未对此作出回应。

      扎波罗热核电站9日发布消息称,一架乌克兰无人机当天袭击了该电站技术中心大楼的屋顶,该中心拥有世界上唯一的全尺寸核反应堆模拟器。袭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扎波罗热核电站强调,乌军袭击直接违反了国际原子能机构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制定的核安全和安保七项支柱原则和保障扎波罗热核电站安全的五项原则。对于相关说法,乌克兰方面目前暂未回应。

      俄称乌持续袭击 乌称俄渲染不实言论

      此前一天,扎波罗热核电站在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消息说,一架无人机当天在核电站上空被击落,核电站安全未受到威胁。消息说,被击落的无人机坠落在核电站6号机组建筑顶部。消息还说,乌克兰武装力量正持续袭击该核电站。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8日表示,乌克兰武装力量对扎波罗热核电站的袭击是“非常危险的挑衅行为”“将引发非常糟糕的后果”。乌克兰国家核能公司同日在社交媒体表示,克里姆林宫不断渲染关于乌克兰无人机袭击的不实言论。

      扎波罗热核电站曾多次遭袭 引发关注

      扎波罗热核电站是欧洲最大核电站之一。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方面控制了该核电站。此后,该核电站多次遭到炮击,引发多方关注。(央视新闻)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4月08

  • 行业首次!河钢率先启动模拟全国碳市场交易工作

    08:30 作者:博易快讯

         4月2日,河钢正式印发实施《河钢集团模拟全国碳市场交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模拟碳交易方案》),在行业内率先启动模拟全国碳市场交易工作,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启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新篇章。

      模拟全国碳市场交易,是河钢落实“6+2”低碳技术路径的务实举措,旨在通过模拟真实碳市场环境,使各控排企业提前适应碳市场交易流程及规则,全面改善碳排放数据质量、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提高对碳减排市场化的认知度,强化各企业碳排放管理人员对碳排放交易规则及数据质量的把控能力,锻炼一支碳交易的专业人才队伍,助力河钢未来在全国统一碳市场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河钢模拟全国碳市场交易工作充分征集行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形成《模拟碳交易方案》。方案明确使用河钢下属各单位真实的碳排放数据模拟碳全国碳市场交易过程,严格遵循碳排放报告及核查的流程,实施全流程全要素模拟全国碳市场的交易环节,为参与活动的单位分配免费配额,同时采用强制市场与自愿减排市场相结合的模式,增强活动的真实性。模拟碳交易活动将分步实施,逐步扩大覆盖工序及流程范围,第一履约周期主要以熟悉流程、完善系统为主,覆盖长流程的烧结、炼铁工序,后续逐步覆盖全流程工序,并逐步纳入全废钢短流程及氢冶金流程。

      进入全国碳市场是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任务,河钢努力走在前、做表率。此次模拟交易活动是河钢迈向全国碳市场的重要一步,河钢持续增强全员低碳发展意识,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为钢铁行业积极稳妥应对全国统一碳市场提供示范指引,为全国碳市场深化发展和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河钢力量。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3月26

  • 清华大学研究团队:日本核污水将于下月抵达中国海域

    14:10 作者:博易快讯

        据快科技,日本自2023年8月24日起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水排海,去年累计共排放约2.3万吨,根据东电的计划,整个排放进程将持续30年。据清华大学团队模拟日本核污水排海的结果显示,核污水将在240天后到达我国沿海。路径上看,日本核污水预估将于2024年4月20日到达浙江,4月25日到达上海,并一路北上蔓延至山东、辽宁等沿海省份。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 博鳌论坛: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为亚洲发展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

    11:09 作者:博易快讯

        3月26日,博鳌论坛2024年年会上,《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正式发布。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将为亚洲发展与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人工智能正由“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智能”转向“机器+人”、“机器+人+网络”和“机器+人+网络+物”三个方向。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创新技术群体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深度协同等新特点,不仅显著提高了生产率,而且在持续改善人类福祉方面潜力巨大。但是,人工智能也不可避免地在就业、财富分配、合规使用等方面带来有意或无意的附带影响。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人工智能正成为亚洲各国合作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3月22

  • 瑞银:鲍威尔言论增加回购市场风险,美联储2019年应对策略已过时

    08:30 作者:博易快讯

      外媒3月21日消息:瑞银周四发布研报称,鲍威尔有关改变量化紧缩(QT)节奏的言论,可能增加回购市场的风险。

      研报表示,虽然缩表具体细节并未透露,但鲍威尔评论的语气暗示,美联储不会简单地逐步结束量化紧缩,并在今年晚些时候停止。相反,鲍威尔暗示他们试图探索资产负债表可以缩减到多小,直到储备金短缺在货币市场引发压力。

      但瑞银表示,美联储2019年应对回购风险的策略已经过时,因为银行对压力下流动性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储备金短缺的第一个迹象很有可能是回购利率激增。

      因此,最大的风险将出现在纳税日,当货币市场基金(MMFs)流失现金并且整个银行系统内的储备金出现大幅波动时。如果利率下降足以显著增加提前偿还活动,则抵押支持证券(MBS)支付日时也将极具问题。此外,年末风险也将增加,因为更紧的交易商资产负债表倾向于导致货币市场基金将现金投入到逆回购操作中,从而大幅降低储备金。

      瑞银此前假设,从7月开始,美联储拥有的国债上限将每月减少100亿美元,这意味着QT将在12月结束。但鲍威尔的评论,让瑞银不得不调整预期,即减缓QT的步伐将允许美联储进一步缩减资产负债表,暗示他们将在7月将上限削减300亿美元,削减幅度50%,并保持该步伐直到出现流动性问题。

      2019年储备金短缺信号不会再出现

      瑞银表示,美联储的暗示令人不安,因为2019年出现的储备金不足压力迹象这次可能不会出现。2019年表明储备金不足的一个信号是,储备金短缺造成了足够的流动性覆盖率(LCR)压力,导致银行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积极借款。这推高了隔夜联邦基金利率(FF),让其超过了超额准备金利率(IOER)。

      根据研报,在2018年和2019年,联邦基金利率相对于IOER上升。准备金余额从2017年四季度的大约2.25万亿美元下降到2019年二季度的1.5万亿美元,将一级高质量流动性资产(HQLA,即准备金)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移除。这降低了他们的流动性覆盖率。

      而提高流动性覆盖率的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是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借入隔夜联邦基金(FF)。根据LCR规则,从政府支持企业(GSE)借款的银行可以假设此类企业会在到期时续借大部分贷款,因此现金持仓增加的幅度是准备金需求的两倍多。但隔夜联邦基金市场非常小,只需要额外几家银行借款以改善流动性覆盖率,就会导致利率明显上升。因此,在2018年,当隔夜联邦基金利率上升至超额准备金率之上时,有一个明确的迹象表明由于准备金下降而导致的流动性覆盖率压力增加。

      瑞银认为,美联储假设这次也会从隔夜联邦基金市场得到关于储备金稀缺和流动性覆盖率压力的类似信号。然而,回购市场的急剧波动并不是由流动性覆盖率压力引起的——准备金和国债在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下的处理是相同的。回购市场的急剧波动来自于日内流动性的监管要求。这些规则对国债给予的信用远低于准备金。当日内流动性相对于要求过低时,银行会突然需要保留他们的准备金。

      通常,如果回购利率明显高于超额准备金率,银行会将部分准备金投资于回购市场,这可以防止回购利率上升太多。但是,当日内流动性要求限制银行准备金时,回购市场就不再有安全网了,供需不平衡可以导致回购利率急剧上升。

      银行日内流动性需求 与2019年差距显著

      而且,自2019年以来,银行日内流动性需求可能发生了戏剧性变化,主要有两个重大变化可能会使银行日内流动性需求显著增加。

      首先,2019年时,逆回购操作(RRP)规模较小且相对稳定。而现在的波动变得更大,2023年初一天之内的变化就达到3660亿美元。逆回购操作的每一美元增加都会消耗掉一美元的准备金。因此,随着这种规模的波动,银行将不得不在其流动性模型中包含以下情景:股市急剧下跌,货币市场基金(MMFs)有大量资金流入,而MMFs将大部分现金留在美联储。在银行模型中,每家银行都必须假设其准备金外流将大于行业平均外流,模拟的潜在外流总和可能相当大。

      其次,去年的突然存款外流可能会迫使银行假设更大的存款外流,从而降低其准备金水平。以上就是瑞银去年估计准备金的最低水平近3万亿美元的原因。

      但是,流动性覆盖率模型不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因此,准备金的下降不一定会在日内流动性模型出现压力之前,在联邦基金市场造成压力。这种顺序的不确定性意味着,任何货币市场压力的第一个迹象可能是回购利率的戏剧性飙升,而不是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并超过超额准备金利率。

      此外,对银行存款提高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信贷限额的增加可能会减少它们在联邦基金市场的活动,使得更高的联邦基金利率更难以解读。

      同时,瑞银也怀疑美联储也会寻找支付节流的手段,但这在2019年时并没有奏效。银行改善日内流动性的一种方式就是简单地将他们的出款推迟到当天很晚的时候,这是人们在2019年寻找的信号之一,但这也并不是广泛认可的明确信号。

      在回购利率飙升之前,储备金太低的情况可能已经维持数月。低储备金是回购利率飙升的必要条件,因为它消除了银行对回购的最后担保出价。但是这需要大规模的回购供需失衡来产生足够的压力,这时银行安全网才变得重要,而出现这种供需失衡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这意味着如果美联储要等待市场信号再停止QT,很可能会做得过头。

      瑞银认为,银行不愿使用贴现窗口工具,与不愿使用常备流动性便利(SRF)之间,没有实质性区别。银行可以随时用国债作为抵押品到贴现窗口借款,并向所有人展示他们的交易票据,以证明他们使用了国债抵押品。SRF的利率和折扣与贴现窗口相同。

      此外,对冲基金已成为国债市场的主要流动性提供者,但不确定的回购是一个问题。潜在的日内波动增加了回购风险,因为有担保隔夜融资利率(SOFR)可能与一天中早些时候或晚些时候完成的回购大相径庭。这意味着任何高杠杆交易都存在更多风险,表明需要管理规模。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3月21

  • 中国气象局下一代大气数值模式正式发布

    08:50 作者:博易快讯

     
      19日,中国气象局下一代大气数值模式正式发布。

      该模式采用完全自主的动力框架算法——多矩约束有限体积方法(MCV)为基础算法,进一步提升全球公里级和区域百米级尺度数值预报的精度,显著减小全球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误差,且该模式面向最新高性能计算机体系设计的软件框架,具备10万核高可扩展性,可充分应用最新超级计算机的并行计算性能。

      在针对2022年第3号台风“暹芭”登陆北上期间北方冷涡降水等多个历史个例的预报试验中,该模式的全球5公里分辨率预报优于当前的业务模式。全球模式天气预报和长期积分试验结果也表明,该模式具备全球天气预报和气候模拟能力。该模式还将基于国产耦合器,发展全球海陆气冰耦合天气气候一体化模式。

      目前,该模式的源代码已通过中国气象局系统共享,并将逐步扩大共享范围。预计在2025年,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将建成下一代全球和区域天气预报模式;2030年,将建成天气气候一体化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并开展多圈层耦合地球系统模式预报试验。(人民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3月12

  • 周一美股涨跌不一 标普500指数连续第二日下滑

    08:30 作者:博易快讯

     
      北京时间12日凌晨,美股周一收盘涨跌不一,标普500指数连续第二个交易日下滑。本周市场重点关注2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以判断美国的通胀状况与美联储的降息路径。白宫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通胀将继续维持高位。

      道指涨46.97点,涨幅为0.12%,报38769.66点;纳指跌65.84点,跌幅为0.41%,报16019.27点;标普500指数跌5.75点,跌幅为0.11%,报5117.94点。

      人工智能(AI)芯片龙头股英伟达收的2%,延续了上周五重挫逾5%的态势。

      随着AI热潮降温,英伟达等科技股巨头连续走低,标普500指数与纳指均已连续两个交易日下跌。

      摩根大通策略师Mislav Matejka周一指出,推动华尔街迭创新高的美股七巨头目前的估值低于标普500指数其他成分股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

      Matejka在研报中写道:“人们对七巨头的强劲表现感到担忧。但我们注意到,在发布业绩之后,这些股票目前的交易不像几年前那么紧张了。这并不是说这些公司对未来不会出现获利令人失望的情况,但在整体盈利状况欠佳的情况下,这些股票可能仍然比传统的周期性股票表现更好。“高盛策略师上周也表示,尽管美国股市的集中度达到了几十年来的最高水平,但顶级股票的估值远低于科技股泡沫顶峰时期的大型股票。

      周一经济数据面,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消费者越来越怀疑美联储能否在短期内实现其通胀目标。这项调查表明,尽管消费者对明年的通胀预期前景保持为3%不变,但从长远来看并非如此。消费者们预期三年后的通胀率将上升0.3个百分点,升至至2.7%,而五年期展望上升0.4个百分点至2.9%。

      这三个时间段的通胀预测值,都远高于美联储2%的12个月通胀目标。这表明,美联储可能需要在更长时间内保持政策收紧。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认为,消费者对未来通胀率的预期,是观察通胀路径的关键因素,因此2月份消费者预期调查可能是个坏消息。

      交易员正在为2月份的消费者和生产者价格指数做准备,二者将分别于周二和周四发布。这将是美联储领导人召开3月货币政策会议前的最后一批重要经济报告。这些数据将验证美联储官员关于抑制通胀工作是否已接近完成。

      上周五,美国公布的2月非农就业数据好坏参半,使投资者对美联储何时开始降息的预期产生了混乱。

      2月非农就业数据显示,虽然美国经济增加的就业岗位多于经济学家的预期,但失业率上升和工资增长低于预期。后两者令投资者感到鼓舞,因其表明美联储可能开始放松货币政策。

      地平线投资公司(Horizon Investments)研究主管Mike Dickson表示:“我们预计美联储不会在3月份的会议上降息。鉴于最近的飙升,我们预计美联储将希望至少看到核心服务通胀出现连续三个月的下降,才会开始降息。这就意味着美联储最早在6月加息,而且如果服务业通胀保持粘性,则首次降息时间将推迟到2024年更晚些的时候。”

      美联储货币政策制定者上周的言论似乎非常鸽派,掉期交易员认为6月的首次降息实际上是板上钉钉的事,即便上周五又公布一组强劲的就业数据。

      如果本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涨幅强于预期,可能会颠覆上述定价,并进一步破坏股市涨势。

      美国总统拜登周一公布了2025财年预算案,官员们对通胀的看法略显悲观,他们预期2024年CPI升幅平均为2.9%,高于机构调查得出的2.7%预估值。

      美国白宫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速,通胀将继续顽固。白宫预计,2024年美国经济将显著降温,通货膨胀即使有所回落,仍会顽固保持在美联储目标之上。

      根据拜登的2025财年预算案,对2024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为1.7%,远低于经济学家2.1%的预估中值。

      继2023年经济意外增长2.5%后,大多数预测人士认为在高利率的钳制下,今年经济增长将减速。

      拜登预算案中的预期数字在去年11月就已敲定,当时美国还没有公布强劲的2023年GDP数据。

      虽然预测的增长率低于接受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期,但拜登的一位高级经济幕僚表示,如果展望未来五到十年,政府的经济增长率预估高于许多其他人的预测。

      每年春季,拜登和他的幕僚都会为制定从当年10月1日到次年9月30日的财年预算草案,但因为众议院是由共和党所把持,普遍认为拜登的预算案在国会不可能获得通过。

      周一比特币首次突破7.2万美元,连续第六天上涨,在大量资金流入美国交易所交易基金的支持下,比特币今年的涨幅接近70%。

      焦点个股

      英伟达已被三位作者起诉,作者们称英伟达未经许可使用了他们受版权保护的书籍来训练其人工智能框架NeMo。

      这些作者称,他们的作品是约196640本书籍数据集的一部分,这些书籍帮助训练NeMo模拟普通书面语言,“由于被举报侵犯版权”,他们的作品在去年10月被撤下。在3月8日晚提交给旧金山联邦法院的一份集体诉讼提案中,作者们表示,英伟达“承认”其在该数据集上训练了NeMo,侵犯了他们的版权。

      甲骨文将在美东时间3月11日盘后发布截至2月底的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目前市场平均预计该公司调整后的每股收益将同比增长13%,至1.38美元,预计总营收预计将同比增长7%,达到133亿美元。

      负责排除特斯拉德国工厂停运故障的电力公司表示,该工厂周一可能会恢复供电。该公司补充道,这取决于高压测试以及工程师的官方批准,预计这两项工作都将在当天进行。自3月5日以来,特斯拉德国工厂一直处于停产状态。

      人工智能初创公司xAI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在X平台发帖称,xAI的聊天机器人Grok本周将开源。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首席执行官Matt Comyn再次对苹果在澳大利亚支付市场的影响力发出警告,称该公司应该接受更多的审查。他指出,作为澳大利亚银行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苹果不开放iPhone上的近场通信(NFC)功能,而是要求银行使用Apple Pay进行支付。

      社交媒体平台Reddit周一表示,计划通过IPO最多融资7.48亿美元,为公司估值64亿美元。Reddit称,该公司及一些现有投资者计划出售约2200万股股票,每股定价在31美元至34美元之间,以筹集至多7.48亿美元。其中,近670万股是由售股股东提供的。

      波音公司再次陷入航空安全风波,影响其热销新机型737 MAX 10的交付。已订购100架该型客机的美国达美航空公司周日表示,它推测波音可能迟至2027年才能开始交付这批新客机。

      美国交通部长皮特-布蒂吉格表示,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将对波音公司进行严格评估,此前阿拉斯加航空的一架波音飞机在1月发生门塞脱落事故。

      为了维护航空安全,“这意味着在处理波音和任何监管问题时都要非常严格,”布蒂吉格表示,“而这正是FAA在做的事情。”

      摩根大通发表研究报告,将通用电气的投资评级从“中性”升至“增持”,指出通用电气年初至今股价跑赢大市表现约22%,将其目标价由166美元上调至180美元。

      迈威尔科技第四财季每股亏损0.45美元,上年同期亏损0.02美元;第四财季调整后每股收益为0.46美元,符合分析师预期;第四财季净营收14.3亿美元,分析师预期14.2亿美元;预计24年第一财季每股收益为0.18-0.28美元,分析师预期0.41美元;预计第一财季净营收11.5亿美元,分析师预期13.7亿美元。

      其他市场面,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4月黄金期价11日上涨3.1美元,收于每盎司2188.6美元,涨幅为0.14%。当天,5月交割的白银期货价格上涨16.6美分,收于每盎司24.715美元,涨幅为0.68%;4月交割的白金期货价格上涨25.7美元,收于每盎司940.5美元,涨幅为2.81%。

      纽约商品交易所4月交割的西德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格收跌0.1%,收于每桶77.93美元。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3月11

  • 袁斯浪代表建议:加快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及配套应用

    08:25 作者:博易快讯

        加快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及配套应用

      大力推广钢结构建筑,尤其是装配式钢结构在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中的应用,是坚持守正创新,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在建筑钢结构的应用中,热轧型钢具有截面尺寸精度高、力学性能好、制造能耗低、成本低等优点,更重要的是,随着国家科技水平的发展、绿色低碳的战略需求,以及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国内外市场对钢结构构件的需求逐渐以加工厂加工为主转为以热轧型钢构件为主。因此,加快推进热轧型钢,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钢结构协会发布的近十年钢结构工程中消耗的各类钢材占比数据来看,建筑钢结构钢材消费仍以板材为主,占比一直在60%以上,热轧型钢应用增长缓慢。目前,国内热轧型钢占钢结构用钢的15%~19%,远低于发达国家40%~50%的占比。

      袁斯浪表示,经过调研分析,热轧型钢的应用存在以下限制因素:

      第一,热轧型钢产品标准与钢结构工程应用需求存在不协调、不融合的方面。一是常用型号可选规格少,产品级差较大,无法满足建筑设计需求。二是产业链缺乏上下游共建共享共赢的规范标准。

      第二,热轧型钢产品使用场景不平衡。在工业建筑领域,对建筑形式要求不高,结构设计以受力合理为首要因素。但在民用建筑领域,建筑形式是主导方向,结构必须在有限高度下解决工程问题,常用规格通常不便于在民用建筑使用。

      第三,少规格、多组合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产品系列少。

      针对以上问题,袁斯浪就加快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及配套应用提出5项建议。

      一是激发创新活力,在产业层面推进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应用。以高端科研课题、示范项目为牵引,通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与钢企、冶建企业进行联动,加强供需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型钢产品在钢结构建筑中的应用比例,推动热轧型钢构件标准化产品的应用。

      二是加快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体系开发及标准库建立。针对住宅、校舍、医院、农房、工业建筑、钢结构桥梁等不同建筑类型,通过收集案例、全专业优化设计、标准化构件选取、可轧性分析、施工可行性分析、运维可行性分析进行研究,开发型钢结构标准体系。在适用建筑平面布置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建筑高度、不同平面布置的几类常用型钢结构标准体系,制作成相应的标准图集,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各结构体系性能进行研究验证,根据需要对型钢构件标准库进行调整。

      三是推进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装配化施工技术研究与示范。通过统计、对比、协调目前钢结构设计中常用的非轧制钢构件截面、现有型钢产品标准截面规格、钢厂型钢轧制生产能力,提炼建立规模适中的型钢构件标准库,主要包括梁、柱、斜撑等,并提供不同构件间相互连接的节点标准图集。同一连接部位的节点形式将不同连接方式,通过理论计算、数值模拟、试验研究等方式获得标准库构件的各项性能参数,对于不同螺栓规格与排布数量也将提供多种选择。

      四是分类研究拓展热轧型钢的应用领域和场景。建议联合产业链企业、科研平台、高校等积极推进产学研项目研究,针对热轧型钢(含重型)研究其适合在民用建筑工程应用推广的设计方法。为此,应对现有轻型热轧型钢进行改进,开拓新的使用方式,并推进示范工程落地实施,为热轧型钢的广泛应用提供直接支撑。

      五是加强热轧型钢结构产品全周期数字化平台建设。首先,梳理型钢结构产品全周期业务流程,形成各阶段数据共享与模型流转方案和软件/系统开发方案。其次,梳理制定热轧型钢结构产品数字化平台整体功能,设定多方管理角色和数据权限,形成全流程业务数据流转及分级管理。同时,开发形成软件/系统初级版本,根据用户反馈对软件/系统进行迭代完善,形成最终版本并上线应用。

      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低碳、数智化发展

      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更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实现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重要途径。根据《数字建筑发展白皮书(2022)》,2019年全球建筑数字化市场规模约为98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超过29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8.9%。数字化转型成为建筑行业发展内生要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表示,实现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仍存在许多困境和难题亟须突破:一是数字化水平较低,转型门槛较高;二是行业缺乏技术规范,标准化建设难;三是上下游产业链长,形成“信息孤岛”;四是绿色发展、节能减排任务严峻。

      针对上述问题,袁斯浪提出4项建议。

      第一,着力夯实建设基础,降低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一是推动部、省、市三级“数字住建”数据中心建设,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二是推进全流程数字化报建审批,实现建筑业项目审批电子化和标准化。三是全国范围内推进项目图纸数字化应用合法化,将数字化图纸作为相关政府部门监督检查、验收检查、质量安全事故调查等的合法依据。

      第二,着力优化发展环境,构建统一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标准规范。一是政府主导建立建筑业数字化标准体系,并引导企业和机构遵循统一的数字化标准。二是政府出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激励政策,大力推动建筑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三是政府建立数字化技术监管机制,确保各个环节的数据安全和合规。

      第三,着力强化支撑能力,打造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一是政府引导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参与数字化转型,形成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数字化应用格局。二是构筑自立自强的建筑业数字化领域技术创新体系,在BIM、行业AI、Iot、云计算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三是拓展建筑产业链一体化应用场景,实现设计算量施工一体化、项企一体化、供应链一体化、行业监管一体化等一体化,夯实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根基。

      第四,着力推动建筑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实现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政府制定一系列鼓励绿色建筑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以激发建筑业各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价体系,对建筑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环保评估,鼓励绿色建筑。三是积极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绿色建筑的有效结合,推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发展。

      强化创新场景应用 构建建筑产业现代化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进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对建筑行业全产业链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实现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建筑工程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表示,装配式建筑作为实现产业现代化的主要实现途径,可有效解决建筑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质量、性能、安全、效益、节能、环保、低碳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但还没有真正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产业进步和转型发展速度还相对缓慢,存在一些短板和制约因素。”他说道。

      袁斯浪表示,当前,制约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短板具体表现在:第一,产业基础能力薄弱,缺乏成套技术体系和标准化体系,自动化智慧化水平低,技术集成度不高,导致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缓慢。第二,产业链协同水平低、价值链断裂是建筑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第三,政策创新和引导不足。第四,应用场景有限,未达到建筑产业现代化集成示范效果。

      基于此,袁斯浪提出4方面建议。

      一是加强建筑产业基础能力建设,以技术创新引领,推动建筑业向高效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进程。包括完善技术规程和标准规范体系,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建筑全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发展建筑现代化体系,综合考虑建筑系统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及工业化的特性,并使之有机结合,能使装配式建筑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引领标准化规范行业发展。如推广工程总承包、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等系统化、集成化的产业组织模式;形成设计、科研、生产、施工、运营全流程融合一体的建造新模式。要支持核心企业整合优化产业链上各类企业和资源,在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下,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优化产业结构配置,使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机制得到有序发展,形成大型建筑产业集团引领、专业化中小企业协同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现代建筑产业体系建设。首先,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与建筑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工程审批、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配套的工程计价依据和规则。其次,完善配套政策支持。建议要成立由有关国家部委牵头的建筑产业现代体系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整合相关管理部门政策资源,构建全面、系统的政策保障体系,落实土地、规划、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确保激励措施落实到位。最后,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和项目带动。大力引导地方政府在城市更新、保障性住房建设、公共建筑等政府投资项目中优先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造方式,推行绿色建材产品,推广智能建筑。

      四是示范引领创新场景应用。在各地打造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以产业赋能城市更新,以应用集成示范拉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如加快推进雄安新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基地的建设集成,增强智慧建造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形成多层次的试点示范(试点城市、试点园区、试点项目),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来源:中国冶金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3月08

  • 北约举行近40年来最大军演

    13:30 作者:博易快讯

        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3月7日报道,在面临俄罗斯威胁的背景下,德国正在扩大与挪威及北约新成员芬兰和瑞典的军事合作。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挪威城市阿尔塔以南某地说:“我们就是要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加强存在。”在那里,模拟反攻的“北欧响应2024”军演于子夜开始。 报道说,皮斯托里乌斯就这场演习表示:“这起码是近40年来北约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演习。”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 北约举行近40年来最大军演

    13:20 作者:博易快讯

        据德国新闻电视频道网站3月7日报道,在面临俄罗斯威胁的背景下,德国正在扩大与挪威及北约新成员芬兰和瑞典的军事合作。德国国防部长皮斯托里乌斯在挪威城市阿尔塔以南某地说:“我们就是要在北方高纬度地区加强存在。”在那里,模拟反攻的“北欧响应2024”军演于子夜开始。 报道说,皮斯托里乌斯就这场演习表示:“这起码是近40年来北约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演习。”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2月26

  • 从调油逻辑看美国市场芳烃组分状况

    07:25 作者:博易快讯

      炼厂备货的季节性特征将被抹平

      美国本土原油结构轻质化后,轻质油的产量占比自2015年的83%增长至2023年的91%,而同期重质油的产量占比自8.5%下滑至3%。用于催化重整的轻质油含芳烃量低、杂质少,经催化重整得到的高辛烷值芳烃组分含量远不及重质油。为避免供应链出现新的问题,美国炼厂预计会将调油组分进口需求维持在高位,进而抹平其季节性特征。

      辛烷值介绍

      辛烷值是衡量燃油抗爆震性能的指标,用以度量汽油中含有的抗爆震剂。它对于汽车引擎的性能和燃料的质量至关重要,高辛烷值能确保汽油在燃烧过程中均匀稳定,且不会引起爆震或引擎故障。爆震不仅会有异响,而且可能伴随活塞、连杆、曲轴的变形和磨损,导致动力下降。

      常见的辛烷值有研究法辛烷值(RON)和马达法辛烷值(MON)。RON是指使用标准发动机在特定的进气温度和较低的发动机转速(600±6)r/min条件下,比较待测样剂与标准燃料的爆震强度得到的抗爆性能的数字指标,被多数国家和地区直接作为市场销售的车用汽油标号数值。我国汽油标号多采用RON,如92#、95#和98#等。日本汽油主要分为高辛烷值和普通两种,其中高辛烷值在96以上,普通辛烷值在89以上。

      MON是指使用标准发动机,在较高的混合气温度(149±1)℃和较高的发动机转速(900±9)r/min的苛刻条件下,通过比较待测样剂与标准燃料的爆震强度得到的抗爆性能的数字指标。MON相当于使用一个更高压缩比的发动机进行测试,模拟了高负荷和高温条件下发动机的情况,更贴近发动机实际使用情况。

      除RON和MON外,部分国家和地区还使用二者的加权指标衡量辛烷值。例如,抗爆指数(AKI)是采用RON和MON的平均值,也称为PON。美国汽油标号多采用抗爆指数,如87#(在Regular定义内)、89#(在Mid-grade定义内)、91#和93#(在Premium定义内)等。不同公司出品的汽油可能会有不同的标号,但通常会在标号处标注汽油标号定值方法。

      美国普遍使用的汽油定值方法MINIMUM OCTANE RATING(RON+MON)/2 METHOD,对应辛烷指数公式(1-K)×RON + K×MON,K取值0.5。

      世界上多数地区和国家以RON直接作为汽油标号。欧洲、中国、新马泰、日本、越南等均以RON为车用汽油标号。

      MTBE、甲苯、二甲苯、烷基化油具有较高辛烷值和较低RPV(雷氏蒸气压),适合作为调油组分。乙醇燃料因其含氧量高、挥发性强,在美国汽油中可添加的比例有限。乙苯辛烷值较小,且密度较大,一般作为调油组分的补充料。

      观察调油组分的调油辛烷值性价比,与生产下游化工品的性价比的强弱,即可观察相关化工品供给面的边际变化。

      以芳烃产业链的纯苯和甲苯为例,甲苯处于聚酯生产链条的中游环节,前端的石脑油经过催化重整或裂解工艺,产出纯苯、甲苯、混二甲苯(邻、间、对)等副产品。再将甲苯投入歧化装置,通过吸附分离的方法产出对二甲苯和纯苯。

      纯苯不能直接用来调油,而甲苯则是常用的调油组分,故调油需求和甲苯辛烷值性价比若走强、甲苯更多地投向调油,则将导致歧化装置生产的纯苯减少。

      我们采用甲苯的调油辛烷值价差来衡量甲苯调油性价比水平。以计算亚洲地区的甲苯调油性价比为例,使用具有代表性的新加坡97#汽油与新加坡92#汽油价格之差测算出单位辛烷值的市场价格,之后用韩国甲苯与新加坡97#汽油价格之差除以甲苯与新加坡97#汽油辛烷值之差(甲苯RON为120),测算出甲苯辛烷值高出汽油的部分所对应的单位价格,称为单位甲苯的调油价值。

      若油价对应的单位辛烷值市场价格大于单位甲苯调油价值,则说明甲苯调油有利可图,否则炼厂会因甲苯经济性较差而选择其他组分。基于上述逻辑,我们将单位辛烷值市场价格与单位甲苯调油价值作差,该差值即甲苯的调油辛烷值价差。当差值为正且偏离零值时,说明甲苯调油的经济性走高,更多的甲苯会被投入调油池,进而推高甲苯价格。若纯苯和二甲苯价格未能同步走高,则甲苯歧化利润将走低。

      美国汽油调油的结构

      美国的调油需求呈现季节性特征,夏季是汽油消费高峰,4—7月是对应的调油高峰。除了消费需求提振价格外,美国政府在夏季的汽油标准比冬季更严格,使得夏季汽油的生产成本更高。

      具体而言,美国汽油调油标准主要看辛烷值和RVP。大气压力随位置不同而变化,在海平面上约为14.7磅/平方英寸(psi)。在温度超过华氏100度时,汽油的RVP必须远低于14.7 psi。否则,燃油可能会在油箱和储气罐中产生压力,破坏箱内较轻的部件,且蒸发的气体最终会进入大气造成空气污染。因此,美国环境保护署(EPA)规定夏季汽油的RVP最高不得超过9 psi,在某些地区甚至不得超过7 psi。2021年开始实行的EPA新规对夏季汽油标准进行了调整,取消了对调和后的汽油进行芳烃含量测试的要求,同时将 RVP 限制从夏季规格的 7.8 psi 降低到 7.4 psi。

      根据EIA的炼厂产能数据测算,2022年美国调油工艺中FCC(催化裂化)汽油占比最高约40%、催化重整汽油占比约25%、烷基化汽油(包括丁烷汽油)占比约13%、异构化汽油占比约7%、其他(包含直馏汽油)占比约15%。纵观2011年美国页岩油革命以来美国调油工艺占比的变化,FCC汽油占比下降约5个百分点,重整汽油、烷基化汽油和异构化汽油占比较为稳定。直馏汽油的占比相对其他工艺提升最快,这与页岩油革命后美国轻质油产量大幅增加、直馏汽油供应量对应提升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工艺中的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等均需要加入相关组分调和,兼顾性能和环保要求后,才能作为合格的成品汽油。美国常用的调油组分有乙醇燃料、甲苯、二甲苯、丁烷(烷基化油)、乙苯、异丙苯等。

      其中,美国通过纯苯与当地廉价的乙烯或丙烯进行反应,生成乙苯或异丙苯,用于调油,但乙苯和异丙苯的辛烷值相对其他组分较低,使用比例并不高。美国在夏季主要使用低RVP、高辛烷值的甲苯、二甲苯等芳烃组分投入汽油生产。

      美国芳烃组分紧缺的原因

      美国长期缺乏高辛烷值重质芳烃,背后是能源转型政策与现实供需的矛盾。

      页岩油革命后产油轻质化,导致芳烃组分减少

      2011年页岩油革命后,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截至2021年年末,美国原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8.45%,较2011年增长9个百分点。在产量跃升的同时,美国产原油的API度也在提升,即原油的结构呈现轻质化趋势。根据公开信息整理,美湾炼厂加工的原油,平均API度自2011年的28.2上升到2018年的32.6。

      根据EIA的定义,重质油的API度≤27、轻质油的API度≥35、中质油的API度处于27—35之间。

      从EIA依据API度划分的原油日产量数据中可以发现,自2015年有分项数据以来,美国轻质油产量从740万桶/日增加至2023年的1100万桶/日。其间,轻质油的产量占比自83%攀升至91%,而重质油的产量占比自8.5%下滑至3%。

      在生产日渐轻质化的同时,美国进口原油则向重质化趋势发展。根据EIA的数据,2011年页岩油革命开始时美国进口重质油占比为44%,到2015年,重质油进口占比已至60%—70%,此后便稳定在该区间。

      究其原因,是美国本土原油结构轻质化,而用于催化重整的轻质原油含烷烃量高、含芳烃量低、杂质少、易挥发,经催化重整得到的芳烃组分含量远不及重质原油。美国炼厂需要加强重质油进口、替换本土轻质油作为重整装置的原料,以满足本国对芳烃组分的需求。

      炼能长期清退,老装置流失

      根据EIA的数据,2011年以来,美国炼厂运行数量由最高139家缩减至2023年的124家;美国炼厂常减压蒸馏炼能由2011年的1694万桶/日提升至2019年的1869万桶/日后快速回落,2023年预计为1768万桶/日,低于2014年的水平。

      2019年后美国炼能加速清退的原因,一是2018年全球经济周期下行,油价自2018年三季度大幅下跌,且新冠疫情后成品油需求大幅萎缩。美国本土炼厂装置多数在20世纪80年代前投建,装置老化带来较高的成本,加之炼油利润下滑,许多炼厂萌生了退意。EIA的数据显示,2020—2021年,美国削减了100万桶/日的炼油产能。二是政策导向。2016年全球主要国家达成《巴黎协议》,之后全球快速推进新能源转型政策落地。2021年,亚、美、欧主要国家均制定了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美国传统能源开采冶炼行业可获得的资本投入大幅减少。失去资金支持、低碳环保政策变相提高产油成本,萌生退出意愿的炼厂进一步增多。

      美国本土炼能总量收缩,占比稳定在25%的催化重整产能未能幸免,这一现状与美国缺乏VGO等重质料有关。

      生物燃料政策促进传统炼能转型

      美国生物燃料政策旨在成品油中规定可再生燃料的掺混比例,2007年EPA引进了可再生能源证书(RINs),以强制完成全美可再生燃料在原油中的添加配额。RINs是一串数字编码,厂家每生产一批次的生物燃料后伴随该编码生成。RINs会一直在贸易流通环节伴随该批次的生物燃料,随所有权转让而转让,直到其与汽油掺混调配后才会被剥离出来。剥离后的RINs可以放到市场上公开交易。

      美国政府和EPA每年会根据政府制定的环保目标和每年全美汽柴油总进口量和产量制定未来几年的可再生能源义务(RVOs)。RVOs针对炼厂、汽柴油进口商和调油商,EPA根据各方每年非可再生燃料的产量或进口量来规定其义务量。假设炼厂对外销售成品油时,EPA如检测到其产品的可再生燃料掺混比例未达要求,则炼厂需提供足额的RINs以达到合规要求。

      常用的生物燃料如乙醇,虽然也具有较高的辛烷值(RON为113),但挥发性较强、蒸气压较大,乙醇在高温燃烧下RVP在15—18 psi,无法替代传统的芳烃调油组分。既要保证汽油性能,又要达标环保要求,这无疑额外增加了炼厂的成本。

      随着美国政府环保政策逐年趋严,全美的RVOs完成规模也逐年扩大。2023年6月EPA 发布了未来3年的生物燃料掺混规定,将2023年掺混量定为209.4亿加仑、2024年定在215.4亿加仑、2025年定在223.3亿加仑。RVOs规模扩大,驱动RINs价格持续上涨,由2019—2020年的0.1美元/加仑的低点提升至2023年的1.54美元/加仑,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高标准的环保要求和价格高昂的RINs是近几年美国炼厂产能清退的原因之一,而RINs价格的上涨也吸引了部分炼厂向生产可再生燃料、生物柴油转型。马拉松公司于2020年4月永久关闭的马丁内斯炼厂(原产16.1万桶/日)改造为生产4.8万桶/日可再生燃料厂;菲利普斯66公司将其设计加工能力为12.02万桶/日的罗德奥炼厂改造成全球最大可再生燃料厂,可年产6.8亿加仑可再生柴油、汽油和航空燃料。这些炼厂转型还具有融资优势、生产可再生燃料的州政府补贴等政策支持。

      综上所述,美国近年来芳烃组分的紧缺主要在于原油的轻质化,使得催化重整产出的芳烃和其他重质化工品减少。此外,美国炼厂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环保要求趋严和经济性不佳,近几年产能处于清退状态,催化重整的总产能规模收缩,即美国本土的芳烃收率和可生产能力均呈下降趋势。

      芳烃调油需求常态化

      所谓常态化,即美国炼厂对芳烃调油组分的备货需求的季节性特征被抹平。经过2022年俄罗斯重质油进口中断的供应风险,北美炼厂为了抹平夏季的季节性波动,提高重整负荷生产并储备更多芳烃组分,其在2023年年初展开了提前备货计划。

      EIA的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芳烃年产能预计较2022年减少2.07万桶/日,下滑至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在芳烃产能大幅收缩的背景下,美国炼厂自2022年12月开始明显提高汽油调和组分的净投入量和进口量。2023年美国汽油调和组分的进口量同比实现增长,且在1—2月达到往年同期最高水平。

      与调油相关的芳烃组分,如甲苯、混二甲苯等,2023年上半年亚美价差同样呈现严冬走扩、旺季走平的趋势,美国汽油裂解价差也出现相同规律。展望未来,在全球炼能东移、美国传统能源长期清退、环保要求趋严的背景之下,美国炼厂重整与芳烃产能将持续流失,为避免未来供应链出现新的问题,预计美国炼厂将在全年保持调油组分进口需求,进而为高峰期作储备。整体而言,美国市场芳烃调油需求将成常态化。(期货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2月01

  • 2023年或为10万年来最热,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09:06 作者:博易快讯

     

      世界气象组织1月12日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这打破了最暖纪录,也超出了许多气候科学家的预期。

      升温可能还未停止。2024年,厄尔尼诺天气模式进入第二个年头,这通常会加剧全球变暖。1月,温暖的海水涌入东热带太平洋,全球海洋气温明显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英国《自然》网站刊文称,随着人类持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24年可能会出现比2023年更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主任萨曼莎·伯吉斯表示,2024年热浪还会继续,但无法预测它们将在何时何地发生。

      年均气温或超阈值

      根据多个服务机构1月上旬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1900年)水平高出1.34℃—1.54℃。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去年每天的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至少高出1℃,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

      由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同,估计值也有所不同,但所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接近或高于《巴黎协定》设定的1.5℃阈值。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有近一半的天数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5℃以上,11月份有两天升幅超过了2℃。

      英国国家气象局分析认为,2023年的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46℃。该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很有可能超过1.5℃大关。领导这项工作的气候科学家尼克·邓斯通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作出这样的预测。然而,一年升温超过1.5℃并不意味着全球违反了《巴黎协定》。研究人员表示,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超过这一阈值才能正式判定。

      2023年的极端气候和天气影响凸显出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气候科学家表示,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当前经历就是对未来的一次预演。

      2023年或为10万年来最热

      各种气候数据服务机构一致认为,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7月6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7月),以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几个月(包括6月—12月)。当研究人员将现代温度记录与古气候温度指标相结合时,他们发现,2023年可能是10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伯吉斯说,造成2023年极端天气的因素很多。2023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8亿吨。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了吸热的水蒸气,也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厄尔尼诺现象。模拟表明,地球现在处于或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顶峰。伯吉斯说,目前全球海洋的高热量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为海洋热浪提供动力。

      但研究人员仍未确定,2023年的极端气温是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的迹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自然变化造成的波动。

      美国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伯克利地球公司表示,2023年6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之前,气温开始飙升,部分原因是北大西洋和其他地区的自然变化。该团队预测,今年比去年更暖的可能性为58%,2024年肯定会是有记录以来最热或第二热的一年。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出现

      受气候变化影响,2023年的极端天气频现。其中包括5级飓风“奥蒂斯”,它突袭了墨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致数十人死亡。加拿大魁北克6月和7月的野火产生的烟雾蔓延到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欧洲部分地区。7月和8月,希腊各地大火肆虐,烧毁了森林,夺走许多人和动物的生命。8月,在夏威夷的毛伊岛,一场由强风和入侵的野草引发的野火造成至少100人死亡。

      热浪也“烤焦”了世界许多地区。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连续31天处于43℃或以上的高温天气。在墨西哥,7月份的一场热浪致200多人死亡。三年的大旱和气候变化让东非同时面临粮食危机和难民危机。

      到2023年底,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领导人首次同意摆脱化石燃料,但许多人认为此举相对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来说“太少、太迟”。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经出现。”墨西哥恩塞纳达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的气候科学家特雷莎·卡瓦佐斯表示,“我们不需要再等15年或20年,就能看到预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 2023年或为10万年来最热,2024年地球还会再掀热浪吗?

    09:06 作者:博易快讯

     

      世界气象组织1月12日发布新闻公报,正式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这打破了最暖纪录,也超出了许多气候科学家的预期。

      升温可能还未停止。2024年,厄尔尼诺天气模式进入第二个年头,这通常会加剧全球变暖。1月,温暖的海水涌入东热带太平洋,全球海洋气温明显高于同期平均水平。英国《自然》网站刊文称,随着人类持续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2024年可能会出现比2023年更极端的天气和气候事件。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副主任萨曼莎·伯吉斯表示,2024年热浪还会继续,但无法预测它们将在何时何地发生。

      年均气温或超阈值

      根据多个服务机构1月上旬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化前(1850年—1900年)水平高出1.34℃—1.54℃。根据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数据,去年每天的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至少高出1℃,这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一次。

      由于使用的数据集不同,估计值也有所不同,但所有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全球年平均气温接近或高于《巴黎协定》设定的1.5℃阈值。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有近一半的天数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5℃以上,11月份有两天升幅超过了2℃。

      英国国家气象局分析认为,2023年的气温比工业化前平均水平高出1.46℃。该机构预测,2024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很有可能超过1.5℃大关。领导这项工作的气候科学家尼克·邓斯通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作出这样的预测。然而,一年升温超过1.5℃并不意味着全球违反了《巴黎协定》。研究人员表示,需要十年或更长时间超过这一阈值才能正式判定。

      2023年的极端气候和天气影响凸显出人类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气候科学家表示,如果现在不采取行动,当前经历就是对未来的一次预演。

      2023年或为10万年来最热

      各种气候数据服务机构一致认为,2023年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7月6日),有记录以来最热的月份(7月),以及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几个月(包括6月—12月)。当研究人员将现代温度记录与古气候温度指标相结合时,他们发现,2023年可能是10万年以来最热的一年。

      伯吉斯说,造成2023年极端天气的因素很多。2023年,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68亿吨。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向大气中注入了吸热的水蒸气,也是一个因素。

      另一个因素是厄尔尼诺现象。模拟表明,地球现在处于或接近厄尔尼诺现象的顶峰。伯吉斯说,目前全球海洋的高热量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为海洋热浪提供动力。

      但研究人员仍未确定,2023年的极端气温是全球变暖正在加速的迹象,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全球气候系统自然变化造成的波动。

      美国非营利性研究机构伯克利地球公司表示,2023年6月厄尔尼诺现象出现之前,气温开始飙升,部分原因是北大西洋和其他地区的自然变化。该团队预测,今年比去年更暖的可能性为58%,2024年肯定会是有记录以来最热或第二热的一年。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出现

      受气候变化影响,2023年的极端天气频现。其中包括5级飓风“奥蒂斯”,它突袭了墨西哥城市阿卡普尔科,致数十人死亡。加拿大魁北克6月和7月的野火产生的烟雾蔓延到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的许多城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欧洲部分地区。7月和8月,希腊各地大火肆虐,烧毁了森林,夺走许多人和动物的生命。8月,在夏威夷的毛伊岛,一场由强风和入侵的野草引发的野火造成至少100人死亡。

      热浪也“烤焦”了世界许多地区。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连续31天处于43℃或以上的高温天气。在墨西哥,7月份的一场热浪致200多人死亡。三年的大旱和气候变化让东非同时面临粮食危机和难民危机。

      到2023年底,在迪拜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次缔约方大会上,全球领导人首次同意摆脱化石燃料,但许多人认为此举相对于气候变化的巨大影响来说“太少、太迟”。

      “气候变化的未来情景已经出现。”墨西哥恩塞纳达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中心的气候科学家特雷莎·卡瓦佐斯表示,“我们不需要再等15年或20年,就能看到预期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和影响。”(科技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1月23

  • 麻理研究发现:仅23%工人可以被AI取代

    14:16 作者:博易快讯

     
      麻省理工学院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工智能目前还无法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取代大多数工作。这项研究试图消除人们对人工智能将在许多行业取代人类的担忧。

      在对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的可行性进行的首批深入调查中,研究人员模拟了美国各种任务自动化的成本吸引力,重点关注了使用计算机视觉的工作,例如教师和房地产估价师。他们发现,以美元工资衡量,只有23%的工人可以被有效取代。在其他情况下,由于AI辅助视觉识别的安装和操作成本高昂,让人类完成工作更经济。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这篇45页的论文中表示:“‘机器将抢走我们的工作’是在技术快速变革时期经常表达的一种情绪。随着大型语言模型的创建,这种焦虑再次出现。我们发现,由于人工智能系统的前期成本很高,只有23%的员工薪酬‘暴露’在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中,对企业来说是具有成本效益的。”

      计算机视觉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领域,它使机器能够从数字图像和其他视觉输入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其最普遍的应用出现在自动驾驶的物体检测系统中,或者帮助对智能手机上的照片进行分类。

      计算机视觉的成本效益比在零售、运输和仓储等领域是最有利的,这些领域都是沃尔玛和亚马逊公司的突出领域。麻省理工学院的论文称,这在医疗保健领域也是可行的。作者说,更积极的人工智能推广,特别是通过人工智能即服务订阅产品,可以扩大其他用途,使它们更可行。

      这项研究由麻省理工学院-IBM沃森人工智能实验室资助,并利用在线调查收集了800个职业中约1000项视觉辅助任务的数据。研究人员表示,目前只有3%的这类任务可以经济有效地自动化,但如果数据成本下降,准确性提高,到2030年这一比例可能会上升到40%。

      论文中的一个案例研究着眼于一个假设的面包店。研究人员说,面包师每天都要目视检查原料的质量控制,但这只占他们职责的6%。他们总结说,安装摄像头和人工智能系统所节省的时间和工资,与这种技术升级的成本还相距甚远。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未来科技研究项目主任尼尔·汤普森说:“我们的研究考察了计算机视觉在整个经济中的使用情况,考察了它对几乎所有行业和部门的每个职业的适用性。我们的研究表明,零售和医疗保健行业的自动化程度将会提高,而建筑、采矿或房地产等领域的自动化程度将会降低。”(环球市场播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1月20

  • 碳酸锂期货首次交割顺利完成,期价波动区间逐渐收窄

    10:25 作者:博易快讯

      近期碳酸锂期货波动区间逐渐收窄。1月19日,碳酸锂期货主力LC2407合约报收101400元/吨,下跌0.44%。现货方面也呈现维稳态势。SMM数据显示,1月19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报价为96500元/吨,较上一工作日持平;工业级碳酸锂均价报价为88300元/吨,较上一工作日持平。

      对于近期碳酸锂期货始终维持区间振荡的原因,中信建投分析师张维鑫认为,这是一个均衡博弈的结果。“从供需、成本角度来看,碳酸锂确实还有下跌空间,但目前的现实是供需关系还没有恶化到预期中的糟糕情景,尽管生产处在淡季,但中下游又存在一定补货行为,叠加仓单贡献了一部分需求,现货抛压并不大,呈现弱现实并没有没那么弱的态势。”张维鑫认为,上游减停产、需求持续增长是未来一段时间的方向,如果出现超预期的情况,碳酸锂期货就有可能迎来较大幅度的反弹。不过,因为过剩预估量太大,价格又不够低,超预期的支撑不足,因此后市反弹的乐观预期也并不强。

      “自2023年12月下旬以来,因方向驱动减弱,锂价开始振荡运行。”中信期货有色与新材料首席研究员沈照明也认为,当前实际需求偏弱对锂价有所压制,价格难以上涨,而时常发生的供应扰动消息又支撑着价格,致使下跌受阻,因此碳酸锂期货价格大体维持区间振荡态势。

      事实上,自今年1月份以来,碳酸锂供应端频频传出扰动消息。首先,海外两大主产区澳大利亚和智利先后爆出扰动消息,虽然实际对产量影响有限,但引发了市场对供应的担忧,推动价格上涨。1月5日, Core Lithium称将暂停Finniss锂项目的采矿作业,原矿库存将于2024年年中耗尽。1月10日智利北部原住民举行抗议活动,封锁了Atacama盐湖道路,后于1月13日解除路障封锁。开年商不足半月,锂资源供应最大的主产区就相继出现扰动。

      不过,国内也有好消息传来,近日,我国在四川雅江探获锂资源近百万吨,是亚洲迄今探明最大规模伟晶岩型单体锂矿。沈照明分析指出,雅江的自然环境恶劣,开发难度大,短期对碳酸锂供应端的影响较为有限,但从长远来看,该矿源提升了我国应对资源供应风险的能力。

      “目前虽然供应链扰动的消息频出,但在本轮下行周期中,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资金退出、减产停产、收购合并事件,现在谈及供需关系的改变还为时过早。”张维鑫也认为,在碳酸锂趋势下跌一年、价格已接近成本线的情况下,市场频出供给端扰动信息是可以预期的。一方面随着价格下跌,锂盐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开始下降,产业链利益将重新分配,势必会有矛盾出现;另一方面,是在当下环境,矿山、锂厂是乐于看到这类信息出现的,这些信息只是产能出清的前奏,距离兼并重组、供给出清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当前发生的减产停产情况,主要是自愿性减停产,并非是因为经营无法持续而发生的被动停产,在如此大的过剩预期下,仅靠自愿性减停产并无可能扭转局面。”张维鑫称。

      从矿端来看,本周国内锂矿市场价格也呈现振荡趋稳态势。据百川资讯数据,目前,锂辉石6.0% CIF到港价为850—960美元/吨,非洲SC5%价格为520—560美元/吨;锂云母原矿价格为1350元/吨。同时,澳矿定价模式也有所更改,部分企业争取到 M+1、M+2 的定价模式,但达成协议仍以头部大厂为主。

      “从价格上来看,海外碳酸锂的价格与国内碳酸锂现货价格的价差逐步缩小,进口澳矿价格随国内碳酸锂价格下跌, 碳酸锂生产成本有所下滑,部分外购矿石企业仍处成本倒挂情况。”方正中正期货分析师魏朝明分析指出,从供需面来看,当前锂矿贸易商持有者意图低价出货,但下游接货情况并不乐观,采购情绪以悲观为主。同时,本周碳酸锂产量延续下滑趋势,但下游需求正处于季节性淡季,碳酸锂库存累积的速度没有被显著减缓,春节假期前后碳酸锂供需形势,尚没有看到反转可能。

      “在2024年锂价中枢偏弱运行的背景下,供应扰动本身对价格提振强度和时间有限,需结合需求旺季去发力,在判断需求旺季时电池的库存和电动车销售的季节性极为重要。”沈照明表示,电动车季节性决定补库时机,据此可得到每年4、5月份和9、10月份应当是碳酸锂补库的高峰期。电池企业库存水平决定是否补库以及补库强度。SMM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电池企业库存在3个月水平,将还有去库的需求。

      碳酸锂期货已经历完整运行周期

      1月18日,广期所碳酸锂期货首个合约LC2401顺利完成交割。数据显示,碳酸锂期货LC2401合约交割量共计11351手(11351吨),交割金额11.12亿元。其中,滚动交割10776手,占比94.93%;一次性交割575手,占比5.07%。

      根据数据统计,LC2401进入交割月后,截至1月15日交割预报总量为13882吨,注册仓单总量13765手,其中仓库仓单9485手,占68.91%,厂库仓单4280手,全部由生产型厂库注册,占31.09%,“仓库+厂库”并行的交割制度更好地服务了产业企业的交割需求。从仓单对应货物品级来看,碳酸锂期货仓单全部为电池级碳酸锂,其中以锂辉石或锂云母为原料生产的电池级碳酸锂约占仓单总量的95%,提纯加工生产的碳酸锂约占仓单总量的5%。从质检情况来看,质检合格率约为95.96%。首次交割业务的顺利开展说明碳酸锂期货交割质量标准设计符合现货主流标准,符合目前大多数企业生产和采购的实际情况,可以充分保障碳酸锂期货市场发挥套期保值功能。

      据广期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交割包括卖方客户41名、买方客户68名,涉及广西华友、辽宁泰峰、厦门建发等碳酸锂生产企业、下游锂电池材料企业、贸易商、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

      厦门建发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积极参与碳酸锂期现市场,通过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实现价格风险管理,并通过基差采销的模式有效开拓上下游渠道,提高产业链参与效率。本次参加碳酸锂交割非常顺利,丰富了公司经营策略,并指导产业链企业稳健的经营和持续的发展。

      广西华友锂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参与期货交割有利于公司将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交割厂库三者有机结合,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本次交割的期货服务商,国泰君安期货运营中心负责人表示,碳酸锂品种作为重要新能源品种在广期所上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实物交割是连接期货和现货市场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为产业客户增加销售和采购的渠道,另一方面为产业客户套期保值保驾护航。

      中信期货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交易所组织的模拟交割和多轮交割业务培训,确保了碳酸锂期货首次交割的顺利进行,从LC2401运行及交割结果来看,碳酸锂期现货市场联动良好,期货价格充分反映了市场供需及其预期变化。交割是服务大宗商品产业链、供应链极为重要的一环,交割业务的平稳落地有效保障了碳酸锂期货发挥服务新能源产业功能。

      首次交割的的顺利开展,意味着碳酸锂期货经历了完整的运行周期,运行平稳,功能得到初步发挥。“随着碳酸锂首次交割圆满完成,市场情绪也逐渐回归理性,因此近期碳酸锂期现价格波动趋稳。”魏朝明表示,随着近月合约基差收敛,市场给予需求旺季的二季度合约一定升水,体现着供需形势阶段性转暖的预期。他认为,中长期看,碳酸锂有望延续供过于求,偏弱走势;同时,在二季度旺季预期引领下,当前碳酸锂期现货企稳势头延续的可能仍在,部分合约升水现货,或为前期库存过高而有意降低生产经营风险的企业,提供较好的卖出套保机会。

      “根据仓单注销规则,碳酸锂期货仓单将会在3月份面临集中注销,彼时,大家对仓单的态度,大多将会从买仓单转为卖仓单。”张维鑫认为,接下来一个多月的时间,如何没有看到更多更大的减停产矿山,或者出现支撑需求超预期的事件,碳酸锂大概率会在LC2403合约到期前,迎来一次较大幅度的振荡。(期货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1月19

  • 202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09:00 作者:博易快讯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也是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本报告回顾了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对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

      过去的一年,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领域成绩显著,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的势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民增收速度不减。

      农业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有增态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基础牢固。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期增长4.1%,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的7.12%。202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97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685.5亿元,牧业总产值26818.6亿元,渔业总产值10442.8亿元。农业基本盘扎实稳固。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较GDP增速快2.4个百分点,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6个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粮食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果显著。

      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全国31个省(区、市)中,27个实现增产。其中,新疆粮食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南等粮食增产达到或超过10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行动稳步推进。2023年,实现大豆播种面积1.57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增长2.2%,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支持力度,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左右。全年大豆产量416.8亿斤,比上年增加11.2亿斤,增长2.8%。油菜面积、产量均实现增长,花生、油葵等油料作物也呈现稳产态势。

      第三,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国际贸易缓中有升。

      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2023年前三季度,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分别为101.2、99.6、96.2,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期下降0.8%。分类别来看,农业产品和渔业产品价格总水平均比上期下降0.5%,林业产品价格下降4.1%,畜牧业产品价格下降3.9%。

      生猪和蔬菜价格不同程度下降。生猪价格2023年一季度上涨8.3%,二季度持平,三季度下跌21.5%;前三季度,活牛、活羊价格也均呈现下降态势。蔬菜价格降幅明显,前三季度,蔬菜生产者价格指数分别为96.3、98.8和95.1。2023年11月以来,蔬菜价格有所回升,12月份全国菜篮子指数为123.32,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的15种蔬菜全国平均零售价为6.94元/公斤,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也呈下降态势。2023年豆粕期货平均开盘价为4082.68元/吨,比2022年下降4.87%;玉米期货平均开盘价为2683.23元/吨,比2022年下降3.47%。

      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2023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金额达3330.3亿美元,比上期增长0.04%。其中,出口金额989.3亿美元,增长0.9%,进口金额2341.1亿美元,减少0.3%。贸易逆差1351.8亿美元,比上期减少1.2%。总体来看,与上年相比,我国农产品贸易情况波动不大。

      根据海关数据,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接近1.62亿吨,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进口大豆9940.9万吨,比上年增长11.4%。1月至11月,进口玉米2218万吨,比上期增加12.3%;进口大麦967万吨,比上期增加83%;进口小麦1149万吨,比上期增长29.4%。进口明显下降的也有,稻谷及大米减少58.4%、高粱减少51.5%。

      部分大宗农产品进口来源结构有所变化。大豆进口格局较为稳定,自加拿大进口大豆的金额增长,自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的金额变化较小。2023年1月至11月,自美国、巴西和乌克兰三大进口来源地进口玉米的金额占总金额93%。从巴西进口玉米的金额大幅增长,到2023年11月,进口额28.36亿美元,已超美国跃居第一。

      第四,农田水利基建保障有力,农业生产技术不断突破。

      农田建设工作高效推进。积极推进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保护,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建设工作,多地提前完成当年建设任务,为粮食持续增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黑土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23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3300万亩以上,实现5年翻一番。黑土地面积最广的黑龙江省以积极的金融政策支持黑土地保护,截至11月底,全省黑土地保护类贷款余额509.34亿元,比上期增长42.3%。

      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2023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较上年增长10.1%。农业水利方面,大力推进灌排设施工程建设和管理提升,截至11月底,全国农田累计灌溉供水3000多亿立方米,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助力粮食丰产丰收。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加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阶段性成效明显。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经过3年努力,全国新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资源约53万份;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县、300个种畜禽场站、91个水产原良种场积极推进良种繁育,供种保障率达75%以上。2023年,我国自主培育的高产蛋鸡、白羽肉鸡种鸡首次走出国门。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农业中加快应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220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3%,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第五,外出务工恢复增长,防止返贫成效显著。

      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增长。2023年外出农民工人数达1765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长0.6%。越来越多农民工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及县域内就业。2022年以来,流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人数增长幅度已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返贫致贫风险持续降低。防止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截至2023年10月底,中西部地区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的62.8%已消除返贫风险;全国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3298.25万人,超过2023年度目标任务279.08万人。中央财政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重点,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60%。为扩展就业空间,各地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核心,引进适合当地群众就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项目或企业,保证了脱贫人口的就业机会。

      第六,乡村产业步入快车道,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2023年农村地区物流业务量逐渐恢复,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基本都超过2022年同期水平。乡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已初步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万亿元,增长12.2%。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2023年有256个村落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至此,全国美丽休闲乡村达1953个。

      2023年6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4.2%,9月增至62.8%,表明企业信心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从6月开始反弹,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在2023年实现总体正增长。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2022年已超73%,随着“厕所革命”推进,2023年西部地区的重庆、陕西等卫生厕所普及率超80%;各地大力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建设,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90%;结合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

      2024发展势头稳中向好

      结合2012年至2022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工就业情况,并根据多部门的投入产出结构,建立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国内近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设定不同的模拟方案对报告结果进行简单平均,预测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居民收入和支出情况趋势如下。

      在经济增长速度与2023年大致持平的情况下,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将达到0.5个百分点。农业附加值持续增长,预计农业附加值增长速度为7.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另外,以主要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业(谷物磨制品、饲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制品、肉类加工品、水产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制品、茶叶等)附加值将继续增长,增长速度为5.5%,占国内生产总值1.96%;农业及其相关产品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增加0.15个百分点。

      受地缘政治、资源约束等影响,全球农产品贸易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预计202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达342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农产品出口乏力,出口额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农产品进口额为2420亿美元,同比增长4.7%;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420亿美元,同比增长7%;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产品进口额占国内农产品进口额的比重将超60%,食用油籽进口量或将继续下降,水产品进口比重进一步增加。

      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预计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7.06%和9.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7.0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将分别增长5.77%和8.45%。

      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要多措并举,继续确保粮食丰产、农民显著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完善农业支持和保险体系,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要尽早释放农业补贴信号,稳定农户种粮收益预期;要在提升农田抗旱排涝防灾减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保障体系,逐步以完全成本保险替代物化成本保险,提高农业保险的赔付比例和风险保障能力。

      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现有高标准农田,以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为此,要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重视后续管护;继续推进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改造和利用,切实保障有效耕地面积;继续提升耕地质量,进一步普及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继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切实提高单产水平。2023年我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成效显现,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8.7%。今后还应进一步整合资金,继续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扩大试点县规模,继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技术,提高玉米、大豆等重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利用种业振兴成果加强粮食优良品种选育,加快高性能农机配套,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控。继续增加绿色农业技术供给,健全农业领域绿色技术标准,大力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稳定国内市场,减少价格大幅波动。对重要农产品,要健全完善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动态发布生产、消费、库存等数据,为市场调节供需平衡提供参考依据。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鼓励中小种植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增强生产计划的协调性,缓解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波动幅度。市场的稳定还有赖于货畅其流,要加大对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加强农产品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不断推进农产品进口多元化,保障有效供给。近年来,极端天气持续威胁全球农作物生产。加之受地区冲突影响,给全球大宗农产品供给带来较大波动,国际农产品市场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进口集中度仍然较高,对于受国内产能不足和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应尽量避免形成对某一来源地过度依赖的局面,防止进口规模受到气候灾害和国际不稳定局势的影响。为此,要积极拓展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进口产品的范围,寻找多元化的替代粮源,特别是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降低饲料粮进口风险,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框架,稳固饲料粮供给。

      加大力度鼓励返乡就近创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内就业,对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创业,确保实现到2025年累计1500万人的目标。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贷款支持、创业培训、提供市场信息等方式,助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各级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要保障脱贫人口收入来源稳定,继续为脱贫劳动力提供就业途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利用大数据赋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作用。通过强化过程控制和定期对比数据信息进行预判和及时预警,精准实施帮扶措施。

      进一步升级乡村产业链,多元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继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推动产业向多个领域延伸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链产值。加强乡村产业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市场推广能力。立足乡村自身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乡村产品独特品牌形象,鼓励乡村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增加差异化竞争优势。

      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和乡村吸引力,继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花大气力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高改厕质量和实效。加强乡村社会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一,聚焦“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23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保障粮食安全要综合考虑国内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以及粮食的供给状况。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城镇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副食品消费持续增加,带动粮食需求不断扩大,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仓廪实则天下安,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第二,持续推进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深化农村改革是一个长期任务,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守住底线红线,审慎稳妥深化农村改革。例如,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第三,促进共同富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5%,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总体上要重塑城乡关系,增强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第四,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但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地区发展差距客观存在,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推动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在农业领域,也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要继续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 2024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趋势报告发布——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08:56 作者:博易快讯

     

      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也是农业农村各项事业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本报告回顾了2023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情况,并对2024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

      过去的一年,各级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农业农村领域成绩显著,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的势头,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农业经济稳中有增,农民增收速度不减。

      农业经济继续呈现稳中有增态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基础牢固。202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97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期增长4.1%,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260582亿元的7.12%。2023年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97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3685.5亿元,牧业总产值26818.6亿元,渔业总产值10442.8亿元。农业基本盘扎实稳固。

      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增速继续快于城镇居民。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7.7%,实际增长7.6%,较GDP增速快2.4个百分点,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2.6个和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39,比上年同期减少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第二,粮食再获丰收,大豆油料扩种成果显著。

      全国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2023年全国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达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增长1.3%。全国31个省(区、市)中,27个实现增产。其中,新疆粮食增产61.1亿斤,山东、吉林、四川、辽宁、内蒙古、安徽、湖南等粮食增产达到或超过10亿斤。

      大豆油料扩种行动稳步推进。2023年,实现大豆播种面积1.57亿亩,比上年增加345.1万亩,增长2.2%,连续2年稳定在1.5亿亩以上;加大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支持力度,示范面积达20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左右。全年大豆产量416.8亿斤,比上年增加11.2亿斤,增长2.8%。油菜面积、产量均实现增长,花生、油葵等油料作物也呈现稳产态势。

      第三,农产品国内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国际贸易缓中有升。

      农产品价格稳中有降。2023年前三季度,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分别为101.2、99.6、96.2,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总水平比上期下降0.8%。分类别来看,农业产品和渔业产品价格总水平均比上期下降0.5%,林业产品价格下降4.1%,畜牧业产品价格下降3.9%。

      生猪和蔬菜价格不同程度下降。生猪价格2023年一季度上涨8.3%,二季度持平,三季度下跌21.5%;前三季度,活牛、活羊价格也均呈现下降态势。蔬菜价格降幅明显,前三季度,蔬菜生产者价格指数分别为96.3、98.8和95.1。2023年11月以来,蔬菜价格有所回升,12月份全国菜篮子指数为123.32,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的15种蔬菜全国平均零售价为6.94元/公斤,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也呈下降态势。2023年豆粕期货平均开盘价为4082.68元/吨,比2022年下降4.87%;玉米期货平均开盘价为2683.23元/吨,比2022年下降3.47%。

      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有所改善。随着全球经济逐步复苏,2023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金额达3330.3亿美元,比上期增长0.04%。其中,出口金额989.3亿美元,增长0.9%,进口金额2341.1亿美元,减少0.3%。贸易逆差1351.8亿美元,比上期减少1.2%。总体来看,与上年相比,我国农产品贸易情况波动不大。

      根据海关数据,2023年,我国累计进口粮食接近1.62亿吨,比上年增长11.7%;其中进口大豆9940.9万吨,比上年增长11.4%。1月至11月,进口玉米2218万吨,比上期增加12.3%;进口大麦967万吨,比上期增加83%;进口小麦1149万吨,比上期增长29.4%。进口明显下降的也有,稻谷及大米减少58.4%、高粱减少51.5%。

      部分大宗农产品进口来源结构有所变化。大豆进口格局较为稳定,自加拿大进口大豆的金额增长,自美国和巴西进口大豆的金额变化较小。2023年1月至11月,自美国、巴西和乌克兰三大进口来源地进口玉米的金额占总金额93%。从巴西进口玉米的金额大幅增长,到2023年11月,进口额28.36亿美元,已超美国跃居第一。

      第四,农田水利基建保障有力,农业生产技术不断突破。

      农田建设工作高效推进。积极推进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加强耕地保护,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农田建设工作,多地提前完成当年建设任务,为粮食持续增产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黑土地保护工作成效显著。2023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3300万亩以上,实现5年翻一番。黑土地面积最广的黑龙江省以积极的金融政策支持黑土地保护,截至11月底,全省黑土地保护类贷款余额509.34亿元,比上期增长42.3%。

      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速。2023年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1996亿元,较上年增长10.1%。农业水利方面,大力推进灌排设施工程建设和管理提升,截至11月底,全国农田累计灌溉供水3000多亿立方米,保障了农田灌溉用水,助力粮食丰产丰收。

      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突破。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加速推进,种业振兴行动阶段性成效明显。农业种质资源普查行动经过3年努力,全国新收集农作物、畜禽、水产资源约53万份;216个农作物制种基地县、300个种畜禽场站、91个水产原良种场积极推进良种繁育,供种保障率达75%以上。2023年,我国自主培育的高产蛋鸡、白羽肉鸡种鸡首次走出国门。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农业中加快应用。先进适用农机装备水平不断提升,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达220万台(套)。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73%,主粮作物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第五,外出务工恢复增长,防止返贫成效显著。

      农民外出务工人数保持增长。2023年外出农民工人数达17658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全年农民工总量29753万人,比上年增长0.6%。越来越多农民工选择在中西部地区及县域内就业。2022年以来,流向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人数增长幅度已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返贫致贫风险持续降低。防止返贫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截至2023年10月底,中西部地区累计识别纳入监测对象的62.8%已消除返贫风险;全国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3298.25万人,超过2023年度目标任务279.08万人。中央财政继续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重点,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比重达60%。为扩展就业空间,各地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核心,引进适合当地群众就业需求的劳动密集型、生态友好型项目或企业,保证了脱贫人口的就业机会。

      第六,乡村产业步入快车道,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快速发展。2023年农村地区物流业务量逐渐恢复,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基本都超过2022年同期水平。乡村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已初步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万亿元,增长12.2%。乡村休闲旅游稳步恢复,2023年有256个村落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至此,全国美丽休闲乡村达1953个。

      2023年6月,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4.2%,9月增至62.8%,表明企业信心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从6月开始反弹,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在2023年实现总体正增长。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在2022年已超73%,随着“厕所革命”推进,2023年西部地区的重庆、陕西等卫生厕所普及率超80%;各地大力推进“户分类、村收集、镇(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置体系建设,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90%;结合农业绿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8.3%,秸秆综合利用率超88%,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

      2024发展势头稳中向好

      结合2012年至2022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工就业情况,并根据多部门的投入产出结构,建立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尤其是国内近十年的经济发展情况,设定不同的模拟方案对报告结果进行简单平均,预测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居民收入和支出情况趋势如下。

      在经济增长速度与2023年大致持平的情况下,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拉动将达到0.5个百分点。农业附加值持续增长,预计农业附加值增长速度为7.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另外,以主要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业(谷物磨制品、饲料加工品、植物油加工品、糖料及糖制品、肉类加工品、水产品加工品、蔬菜水果加工品、乳制品、茶叶等)附加值将继续增长,增长速度为5.5%,占国内生产总值1.96%;农业及其相关产品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增加0.15个百分点。

      受地缘政治、资源约束等影响,全球农产品贸易可能存在不确定性,预计2024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额达342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农产品出口乏力,出口额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6%;农产品进口额为2420亿美元,同比增长4.7%;农产品贸易逆差为1420亿美元,同比增长7%;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和畜产品进口额占国内农产品进口额的比重将超60%,食用油籽进口量或将继续下降,水产品进口比重进一步增加。

      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预计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将分别增长7.06%和9.0%。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4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将增长7.09%;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将分别增长5.77%和8.45%。

      助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2024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要多措并举,继续确保粮食丰产、农民显著增收、农村和谐稳定,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等,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完善农业支持和保险体系,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种粮积极性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根本,要尽早释放农业补贴信号,稳定农户种粮收益预期;要在提升农田抗旱排涝防灾减灾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保险保障体系,逐步以完全成本保险替代物化成本保险,提高农业保险的赔付比例和风险保障能力。

      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并重。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12亿亩并改造提升2.8亿亩现有高标准农田,以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为此,要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高度重视后续管护;继续推进盐碱地等后备耕地资源改造和利用,切实保障有效耕地面积;继续提升耕地质量,进一步普及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模式,显著提升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形成更高层次、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

      继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切实提高单产水平。2023年我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成效显现,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58.7%。今后还应进一步整合资金,继续推动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扩大试点县规模,继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广密植精准调控等高产技术,提高玉米、大豆等重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利用种业振兴成果加强粮食优良品种选育,加快高性能农机配套,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时进行病虫害防控。继续增加绿色农业技术供给,健全农业领域绿色技术标准,大力促进绿色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稳定国内市场,减少价格大幅波动。对重要农产品,要健全完善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在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动态发布生产、消费、库存等数据,为市场调节供需平衡提供参考依据。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化模式,鼓励中小种植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增强生产计划的协调性,缓解重要农产品生产的波动幅度。市场的稳定还有赖于货畅其流,要加大对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加强农产品运输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不断推进农产品进口多元化,保障有效供给。近年来,极端天气持续威胁全球农作物生产。加之受地区冲突影响,给全球大宗农产品供给带来较大波动,国际农产品市场仍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进口集中度仍然较高,对于受国内产能不足和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应尽量避免形成对某一来源地过度依赖的局面,防止进口规模受到气候灾害和国际不稳定局势的影响。为此,要积极拓展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进口产品的范围,寻找多元化的替代粮源,特别是积极利用国际市场资源,降低饲料粮进口风险,完善饲料粮政策体系框架,稳固饲料粮供给。

      加大力度鼓励返乡就近创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县域内就业,对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鼓励返乡入乡人员创业,确保实现到2025年累计1500万人的目标。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贷款支持、创业培训、提供市场信息等方式,助力农村劳动力收入增长与县域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各级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农民工市民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监测预警和精准帮扶。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要保障脱贫人口收入来源稳定,继续为脱贫劳动力提供就业途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竞争力。利用大数据赋能,充分发挥信息化、数字化平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中的作用。通过强化过程控制和定期对比数据信息进行预判和及时预警,精准实施帮扶措施。

      进一步升级乡村产业链,多元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继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辐射带动更多农户。推动产业向多个领域延伸发展,以延伸产业链、提升乡村产业链产值。加强乡村产业发展与互联网技术融合,增强乡村产业市场推广能力。立足乡村自身特色资源,挖掘文化内涵,打造乡村产品独特品牌形象,鼓励乡村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增加差异化竞争优势。

      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助力和美乡村建设。切实增强农村居民幸福感和乡村吸引力,继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花大气力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提高改厕质量和实效。加强乡村社会建设,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第一,聚焦“国之大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2023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保障粮食安全要综合考虑国内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以及粮食的供给状况。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城镇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肉蛋奶等副食品消费持续增加,带动粮食需求不断扩大,粮食需求总量呈刚性增长趋势。仓廪实则天下安,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

      第二,持续推进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深化农村改革是一个长期任务,关乎农民切身利益。要尊重农民意愿,坚持守住底线红线,审慎稳妥深化农村改革。例如,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两项试点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序推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让农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

      第三,促进共同富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2022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5%,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总体上要重塑城乡关系,增强农村和城市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消除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第四,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但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地区发展差距客观存在,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推动协同发展、错位发展、联动发展。在农业领域,也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例如,要继续协调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等。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经济日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1月18

  • 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对人工智能进行全球风险管理 警告“严重的意外后果”

    08:45 作者:博易快讯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周三呼吁政治和商业领袖优先制定一项应对人工智能和气候危机双重威胁的全球战略。

      古特雷斯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特别讲话,警告说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意外后果”。

      古特雷斯在开幕致辞中说:“很高兴回到达沃斯,看到达沃斯凸显了全球信任危机。”

      “我认为,这场危机是我们世界面临的悖论的直接结果,”他补充说:“面对气候混乱失控和人工智能发展失控所带来的一系列生存威胁,我们似乎无力采取共同行动。”

      “重建信任”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主题。世界经济论坛表示,今年的达沃斯论坛体现了决策者、商界领袖和公民社会之间”回归基本”的开放和建设性对话精神,而人工智能正在成为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

      人工智能的倡导者说,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多个方面造福人类,包括快速跟踪病人诊断、帮助模拟气候变化和打击网络攻击。

      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周二表示,他认为有必要就人工智能进行全球协调,并就该技术的一系列标准和适当的防护措施达成一致。

      该美国科技巨头是人工智能开发竞赛中的主要参与者,它向流行聊天机器人 ChatGPT 背后的公司 OpenAI 投入了数十亿美元。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新互动都会增加产生严重意外后果的风险,”古特雷斯说:”这项技术对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正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刚刚警告我们的那样,它很可能会加剧世界上的不平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周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全球近 40% 的工作可能会受到人工智能兴起的影响。它还警告说,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项技术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潜在影响可能会加剧整体不平等。

      “一些强大的科技公司已经在追逐利润,明显无视人权、个人隐私和社会影响。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古特雷斯说,但没有点出任何具体公司的名字。

      “各国政府、媒体和达沃斯的领导人都在详尽讨论气候和人工智能这两个问题。然而,我们却没有一个有效的全球战略来应对这两个问题,”他表示。

      他说:“原因很简单,地缘政治分歧阻碍了我们应对全球挑战的全球解决方案走到一起。难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政府、机构、金融和经济体系中都丢掉了面子”。(环球市场播报)

      




     
        免责声明:此文仅供参考,未经核实,概不对交易结果负责,并请自行承担责任!

    分享到
12345...5
个人中心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